姓名:蛋壳黑陶杯
年龄:约4000岁
籍贯: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
住址:大沽河博物馆
个性签名:过去了4000年,我依然是最精致的!
大家好,我叫蛋壳黑陶杯,又名薄胎黑陶高柄杯,家住山东省的大沽河博物馆,是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高贵礼器。
从名字就能看出,我的颜值非同一般。作为陶器,我有着薄如蛋壳一样的陶胎,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在陶器界稳坐“最精致之作”的第一把交椅4000余年。而且,直到今天,研究人员想要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4000年前我是先民最精致之作;4000年后,我依然是精致与高雅的典范!而我的近亲瓷器家族,直到明代才出现薄胎瓷——卵幕杯,而真正意义上的“蛋壳瓷”直到清代才正式生产出来,这比我蛋壳陶杯诞生的龙山文化时期足足迟了几千年!
作为黑陶家族的一员,我浑身上下都是由细泥制作而成,每一个细胞都透着细腻与光滑,比夹砂黑陶和泥质黑陶不知道精致、典雅了多少倍,所以一出场就是带着光环的!而且,我们蛋壳陶成员的身材也都是极好的,都属于高柄杯,体态是清一色修长轻盈、高雅秀丽。听说,现在这种体型依然备受追捧,比如有一种玻璃杯与我们体型相似,是专门用来喝红酒的,而且是时尚、品味与浪漫的象征。
作为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我们蛋壳陶杯有着“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虽然陶杯胎体极薄,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由于胎体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打磨,胎体中的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由漫反射变为平行反射,从而使我们的皮肤光亮无比,熠熠生辉。
都说是一方水土育一方陶杯,我之所以生得如此清丽脱俗,与我的家乡三里河是分不开的。唉,往事悠悠,沧海桑田,如今只能说是三里河遗址了!4000年前后,那一片土地上可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勤劳智慧的三里河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而我当然是龙山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当然,除了我,还有很多小伙伴也是很优秀的!比如,同为我们陶器家族的猪形鬶、狗形鬶和环状兽形鬶,造型逼真而生动,是难得的艺术品。再如黄铜器,听说钻形铜器兄弟的发现直接改变了考古界认为黄铜的出现比青铜晚的认识,甚至号称是三里河龙山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要不是钻形铜器兄弟势单力薄,我蛋壳陶“龙山文化美男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可能就保不住了!此外,还有农业生产和渔猎捕捞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让当时的人们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也才有闲工夫费时费力地制作我们这些精美有余、实用不足的蛋壳陶杯吧。
哎呀,怎么说着说着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呢!费时费力是绝对的,但实用不足我可不承认!话说在4000年前后,人们工作的重心就是填饱肚子,还不存在评先进、评职称的压力,更不需要考编制。他们耗费大量精力将我制作出来,想让我出席的一定是重要场合,我所扮演的角色也必然是无比重要的!毕竟,像我们这般巧夺天工之作,是没有办法批量生产的,所以主人们也以拥有我们为荣,生前小心翼翼地保管与使用,死后便带入墓葬中了。以致后世考古工作者只能在墓葬中见到我们蛋壳陶家族小伙伴的身影,而不见于遗址。
说起我的重见天日,不仅要感谢考古工作者,还要感谢清代的一个后辈呢!他叫高凤翰,是一个大才子,在诗、书、画、印、砚等方面皆有很深的造诣!听说陶鬶家有个小兄弟因缘际会被这位高大才子带回家做花瓶去了。高才子在里面种了莲花,而我这位陶鬶兄弟也给面子,把莲花养得特别好,还结出了碗口大的莲蓬。高才子一高兴,便作了一幅水墨花卉图,还又是题诗,又是作记,好一顿夸,可是让这位陶鬶兄弟出尽了风头!
介子城边老瓦窑,
田夫掘出说前朝。
阿翁拾来插瓶供,
常结莲房碗大饶。
余家介子城下,常得瓦器如罂罐,可充瓶供,插莲花,房大如碗,饱绽坚实,以其气足,生物有成也。南阜老人左手画并志。
考古工作者认出我这位陶鬶兄弟是来自龙山时代,按图索骥进行调查,最终在高大才子的家乡三里河村找到了龙山文化的遗址。后来,经过科学发掘,我们生活了4000多年的这片土地被命名为三里河遗址,而我则成了三里河龙山文化最精致的代表,被誉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巅峰之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者还在这里发现了比我们更早的遗存——大汶口文化,由于我们相互叠压,层位明确,不仅再一次证实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还由此明确了龙山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关系!至此,我才知道原来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经有我们黑陶高柄杯家族了,它们身材也不错,造型也很优美,只是陶胎不够薄,自然也没有我们精致,所以,我依然是四千年来陶器中最精致之作,地位无可撼动!
(作者:宋美娟,单位:大沽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