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红船初心特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17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老区何以“不老”

    作者:本报记者 陈雪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05版)

        【记者手记】 

        85年前,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85年后,记者一行以江西中央苏区为目的地。踏上赣南大地,老区的历史与今朝共同建构了记者对这片红土地的印象。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的最后几天,从江西苏维埃区域过来的中央红军,在桂林以北的湘江边被阻止住了。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冲破了三道封锁线,转战了两千三百余里。不消说崇山峻岭间的崎岖道路、林莽荆榛……”在作家魏巍笔下,长征像挂在地球上的一条鲜艳夺目的红飘带,而魏巍笔下的江西中央苏区,原是一片山路崎岖、路满荆棘的土地。

        行走在赣南大地上,也许只有于都河与赣江水仍如当年一般静静流淌,而这里的城乡面貌早已随时间悄然变化。对此感受最深的就是赣州本地人,在采访中,许多赣州人感慨,这些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赣州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几年。在他们的眼中,家乡已不再是起步晚、基础差、生态环境脆弱的老区。老区不老,赣南是许多江西人回得去的家乡,更是吸引无数人才前来干事创业的沃土。

        一系列支持政策来了,机遇来了。赣南是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不忘老区既是饮水思源的初心使命,也是决胜未来的战略选择。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7年来,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苏区的政策文件达192个,赣南大地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老区一跃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范本。

        “国字号”科研平台来了,科技来了。位于赣州的“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中科院与江西省共同组建的联合实验室,专家团队由中科院院士李依依、中科院研究员李殿中等多位领域内权威专家组成。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就设在赣州。而这样的“国字号”科研平台已有7个落户赣州,这在全国的地级市层面都是十分少见的。赣州虽地处中部,但在科技创新方面紧跟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这是老区主动作为的结果,是将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摆在首位的回报。

        在记者的采访见闻中,老区的“新颜”具体而生动,它由许多真实的画面与奋进的面孔组成:赣州国际陆港满载集装箱驶向沿海港口,赣州已是一扇江西通向世界的大门;海归博士来到赣州创建实验室,一系列专利成果成就了个人也成就了赣州;广东的科技创新企业迁往赣州后在转型中升级,全面更新设备厂房整装再出发;百万亩防护林郁郁葱葱,如苏轼当年所描述的“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老区何以“不老”?是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眼光,是赣南人民努力开创幸福生活的决心,也是长征精神的指引。就像聂荣臻元帅说的那样,“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本报记者 陈雪)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