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

    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7日 14版)

        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其中,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是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也是最薄弱的区域。6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聚焦深度 攻坚克难”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向贵瑜,山西省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就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近年来,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的决策部署越来越密集,针对性越来越强,分量也越来越重。

        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很深,脱贫难度大,是最不托底的地方。”欧青平介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深度贫困地区集三区为一体,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二是相较而言,深度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三是深度贫困地区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比较低。四是深度贫困地区往往生态脆弱,面临生态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五是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因此,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欧青平指出。

        中央及地方的安排部署,强化了资金、政策、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整合了各方力量,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不断向纵深发展。欧青平表示,2018年到2020年,中央财政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的资金达到2140亿元;2018年,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减贫480万人,占全国减贫总数的38%,贫困发生率与2017年相比下降4.9个百分点,比全国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快3.2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打好脱贫攻坚战

        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从中央层面到省市县乡村各级都做了大量工作,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2018年年底,凉山全州累计减贫65.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年底的19.8%降至7.1%。向贵瑜以五个亮点总结了凉山的脱贫变化。“一是人与路,在大凉山投入110多亿元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贸易方兴未艾;二是人与房,脱贫攻坚以来,陆续投入271亿元建起10.82万套新房,48.54万贫困人口在新房中开始了新生活;三是人与文,投入122亿元建成学校1572所,小学教学点1011个,投入22.58亿元建成3117个‘一村一幼’幼教点;四是人与能,投入约3.8亿元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投入38.1亿元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让人拥有能力,能力改变人;五是干与群,四川省委选派5700多名精兵强将奔赴主战场,与州里一万多名扶贫干部会师凉山。”向贵瑜说。

        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地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怎样协调扶贫开发和生态环保间的关系?山西省临县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个攻坚战。张建国介绍,2016年以来,临县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31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其中贫困劳力9000多人,三年累计造林9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18.1%提升为2018年的24.5%。实现增绿的同时,通过退耕还林领资金、造林护林拿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流转入股挣租金等方式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在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禀赋做好产业扶贫?“青海充分利用高原的冷凉气候和天然牧草优势,发展牦牛和青稞产业,全省成立961家牧业股份合作社,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5万户19.6万人,牧户收入平均增幅达12.5%。目前全省的深度贫困地区有61个村实施特色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现整体发展、全面增收,带动贫困群众2.18万人;通过扶贫产业链带动近4万名贫困群众从事民族手工艺。”马丰胜表示。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