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

    雪域高原来了北京“曼巴”

    ——记援青干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刘云军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7日 04版)

        【爱国情 奋斗者】  

        六月,玉树最美的季节刚刚拉开序幕,但对于援青三年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刘云军来说,却是个离别的季节。

        4000米海拔才刚适应,青稞酒的醇香还没闻够……这个河北汉子诉说着对高原的诸多不舍:“三年援青,对我自己来说,是一次极其宝贵的成长成才机遇。最值得欣慰的是为玉树留下了一支群众信赖、党委政府放心的医疗队伍。”

    不忘初心的责任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是玉树地区设施最齐备、条件最完善、医疗水平最好的综合性医院。而在刘云军到职之前,这个玉树州唯一的二级甲等医院却是个“烂摊子”。

        “可以说是医不成‘医’,院不成‘院’,连最简单的阑尾炎手术都做不了,医院收入不足2000万元的情况下亏损面达1323万元。”2016年8月4日,45岁的刘云军从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来到玉树州人民医院当院长。

        从医22年,援过疆,见过困难局面的刘云军在调研之后,头也“炸”了。制度不健全,机制没保障,业务水平低,人才留不住,患者不满意……刘云军明白要想治“医”,必先治“院”。

        “给我3个月时间。”刘云军对全院职工说。

        2016年9月1日,上任仅27天的刘云军从推进人事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入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快,刘云军就让人们看到了成效。改革3个月后,每月亏损数万元的医院头一次盈利了。

        刘云军的改革成效显著,2018年,玉树州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数和手术人次比刘云军来之前分别增长了61%和65%;出院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0491人次,增长八成;职工收入增长了9倍;医院年收入超过1.4亿元,玉树州人民医院成为青海省绩效改革的典范;玉树州人民医院连续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得到了玉树藏族同胞的认可。

        提到刘云军,当地的藏族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北京来的刘院长,是我们藏族人的好‘曼巴’(藏语医生之意)。”

    大爱无疆的担当

        三年来,刘云军在玉树州医院先后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包虫病诊疗基地、眼科中心等14个新学科、6个新病区,开展了168项新技术、新业务,闲置的大型医疗设备全都派上了用场。刘云军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更多玉树藏族同胞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培养自己的医疗团队。刘云军把职工送到北京、天津等地学习的同时,积极联络青海省人民医院等当地医疗机构,通过合作建立起了医联体,使这些青海当地医生随时能飞到玉树现场指导。

        “只有将自身的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才不会辜负医疗援青的使命。”援青期间,刘云军积极争取资金为特殊人群免费治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五免六减”“一兜底”等就诊优惠;免费为孤儿学校60名学生进行健康体检;深入高海拔的治多县、称多县为学校学生进行包虫病检查。

        “刘大夫就像个活菩萨,是我们的恩人!”多次得到刘云军帮助的患者更求仁青说。

        在刘云军看来,只要玉树藏族同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了,一切付出都值了,然而对家庭、妻儿的亏欠却成了他唯一的缺憾。

        “日益增多的白发、不断下降的体重、超负荷跳动的心脏与他数倍增长的业务量和骄人成绩是成正比的。”同样是医务工作者的妻子常宇娟心疼着自己的丈夫,但更多的是理解。

        今年参加高考的女儿是刘云军最牵挂的,深受他影响,女儿的高考志愿是学医,她说:“我长大了,也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