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红船初心特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16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老区脱贫攻坚,我们的担当和幸福

    ——来自赣南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一线的声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7日 05版)

        近年来,赣南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共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这片红色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江口镇农民在蔬菜基地里采摘西红柿。新华社发

        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给予赣南特殊关怀。2019年6月,《若干意见》出台7周年,赣南这片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土地,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下,老百姓的生活和城市乡村的面貌,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来,赣南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期待踏上振兴发展的新征程。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党委书记明经华:

    从土坯房到“看得见乡愁”

        我是2010年来到五云镇的,起初当镇长,2015年成为镇党委书记,算下来在五云镇待了也快十年了,恰恰是在这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亲历了五云镇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先进村,哪有什么砖瓦房,都是土坯房。《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这几年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

        蔬菜产业是我们五云镇的主导产业,发展蔬菜产业,让我们的老表脱贫致富,效果非常好。2016年以来,全镇蔬菜面积由6000亩发展到1万亩,蔬菜专业村组由40个发展到120个,蔬菜种植户由2300多户发展到4000多户。设施蔬菜大棚由110多亩增加到1000多亩。蔬菜产量由每亩6000斤增加到每亩9000斤,产值由每亩5000元增加到每亩8000元。现在随便去赣州市问问,五云蔬菜成了城里人讲究的品牌。

        在这几年间,我们升级改造设施大棚。让老表们种植蔬菜从露天基地向大棚基地转变,简易的竹木大棚不牢固,换上设施钢架大棚。

        修路通沟也是必要的,2016年以来,五云镇总计硬化基地道路15公里,新修基地沟渠20公里。

        再说说我们的相关配套设施。新建的蔬菜三产融合基地总面积达20亩,数字化嫁接育苗大棚2100平方米,新安装太阳能生物灭虫灯200多盏,建设蔬菜收购点20多处,建设了夏潭村蔬菜产学研中心和数字农业中心。

        如果只靠我们自己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广州市蔬菜研究所和江西省蔬菜研究所都和我们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帮我们选育出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本地蔬菜品种。我们还组织合作社带头人脱产外出学习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并回来进行技术推广。山东堃阳蔬菜技术服务公司也在夏潭村建设了技术服务示范基地,现场教学山东寿光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

        除了发展产业,精准识别贫困户也是我们镇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我们先把基础工作做好,理清每家每户因为什么致贫,然后因症施策,通过驻村干部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因学致贫的,就通过教育扶贫解决后顾之忧;住在深山老林的,就通过搬迁让乡亲们搬出来,在圩镇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或者介绍在外就业的信息,让他们可以通过务工提高收入;家里劳动力欠缺的,或者是有一定劳动力但是又有一些残疾的,就给他们安排保洁员、图书管理员、交通服务员、广播员、护林员、安全员、水库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

        除此之外,我们还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让市民到五云采摘蔬菜瓜果,引进旅游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建立不久的祥云湖生态旅游区,去年“五一”“十一”、今年“五一”,每天接待的游客已经达到三万人,老表炸米果、卖矿泉水,光卖矿泉水一天就挣一千多元。

        人们总感叹我怎么说起这些来都不用看账本,好像是个路路通。要知道,这十年来我天天都跟老百姓打交道,这都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停学习积累的经验。如果不懂的话,和老表说话半吊子,老表们也不爱搭理。而多跟老表们交流,结交朋友后,他们也会主动地跟我聊自身有什么需求,我不就能更全面了解乡情了吗?这种长期以来的交往,感情建立起来,就是人们口中老百姓对干部们的信任了。

        五云山多地少,土地资源非常贫瘠,所以我们的老表对土地非常珍惜。无论你走到哪里,在田里开天窗的,占用耕地建房的非常非常少,大家都很自觉。我们的村落错落有致,前面都是蔬菜基地,后面靠山的地方就是依山而建的老表的房子,而且家家的房子都带小别墅,建得非常漂亮。用那句“记得住乡愁”来形容再确切不过了。

        这样的美丽正是产业带来的变化,而产业则来自于政策,政策来自于我们党。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我们的老表这几年回家,心里面非常高兴,变化太大了。老表现在对干部是真心的接纳、认可,他们知道是党的政策好,打心眼儿里感谢总书记。

        2019年,我们赣县要全面脱贫摘帽,我们五云镇绝对没有问题,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有了产业,老表又勤奋,前面的日子充满了奔头。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晨光镇龙图村村民刘乾亨:

    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叫刘乾亨,今年42岁,是赣州市寻乌县晨光镇龙图村人。我家里有6口人,父母都已到七八十岁,大女儿在河角中学读初中,小儿子才两岁多。

        好几年前,我在外地打工,也没挣到什么钱。2013年冬天,我回到晨光镇,开始种植柑橘。2014年,果树因感染病害,我又不懂管理技术,导致果园损失惨重,欠下不少外债;老父亲又患上老年痴呆症,生活压力巨大。那一年,我成了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成为贫困户后,我的结对帮扶干部、晨光镇镇长吴九生特别关心我。他告诉我,现在村里对贫困户搞种植和养殖都有奖励,鼓励我种植果树和养番鸭。吴镇长经常到我家里来,给我送来果园管理技术相关书籍,宣传扶贫政策,更加坚定了我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

        在吴镇长的帮助下,我申请了5万元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开始种植脐橙、养鸭子。因为是缺技术致贫,镇上特别给我安排了很多技能培训,包括种植培训、养殖培训和机电培训等。吴镇长还替我申请了生态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光这一项每年就有1万元的收入。

        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不服输的劲头,2015年我就光荣脱贫了。我明白,我能这么快脱贫致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之前我住的是家里老人留下来的土坯房,老房子到处漏水,一下雨地上全是湿的。2016年,我在村里买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抽水马桶。2017年,我还买了一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几年,我充分感受到了我们村发生的大变化。以前整个村只有一条水泥路,现在村里的道路都硬化了。大家也都不再住土坯房,搬进了小楼房。前几天,我们这里遭遇了20年一遇的暴雨,我们住的房子都好好的,要是还住在之前的土坯房,恐怕早就塌了。过去喝水,都靠自己用手摇井打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整个村都变漂亮、变干净了。村民们的精神状态也变好了。以前存在的赌博现象也没有了,现在大家聚到一起都会跳舞、唱戏,或者是交流脱贫致富的经验。我们村还发展了光伏发电、养殖蜜蜂等村集体产业,不断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所以,每年在产业分红、光伏分红这一块我也有收入。

        现在,我每天早上起来先去离家两公里的鸭场给鸭子喂食,然后到不远处的脐橙园里除草,下午再去我管理的生态保护公益林巡山。我每天都很忙,也很充实和快乐。下一步,我想继续扩大脐橙种植规模,为自己和家人铺就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大道。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丹溪乡岑峰村岑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远清:

    和乡亲一起致富是我的社会责任

        岑峰真的很漂亮,有连绵起伏的山,有甘甜凛冽的山泉水。这里海拔580多米,非常适合居住和农作物生长,在这里长出来的农作物堪称真正绿色健康。可是偏居江西省最南端,作为山区的岑峰村,同时也是一个省级贫困村。乡里干部们经常对我讲,企业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关键是要为贫困户“输血、生血、造血”,发展产业。那一年我跟丈夫回来办厂、种糯米、酿酒、卖红薯干……干的刚好就是干部口中的这件事。

        2010年,我和丈夫赖丙光从珠海回家乡创业,兴办了这家酒厂。酿酒需要的原料是糯米,每年需要近1300吨糯米,这都来源于我们当地的农民,我带动乡亲种糯米,先开始投资了大约50万元,在村子里建了一个700亩的糯米种植示范基地,把那些荒废的农田开垦出来,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回收合同,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回收糯米,比如外面卖一块四的话,我们就按一块八收,每亩再返还贫困户300元利润。

        岑峰村及周边地区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红薯,种出来的红薯非常好吃,村子里一直也有做红薯干的传统,但是之前都是做来自己吃。我突然想到我曾经打工待过的广东,那里的人非常爱吃这样的甜食,正好我也有广东超市的销售渠道。

        2013年,我凑了30万元,从河南引进“鸡心红”红薯种苗,这种苗种出来的红薯产量高品质优,我把红薯苗无偿提供给农户种植,又让河南的技术加工人员过来给农户传授红薯加工技术。就在那一年,全村贫困户种植了600亩红薯,听乡里的干部说,当年全村贫困户增收50万元。

        后来,为了使这样的好成绩更上一层楼,我们又与全乡12个村的800多个贫困户签订了合同,为他们提供了2000亩的“鸡心红”红薯种苗,同时告诉他们放心去种,因为我们会保底回收,利润也还是以每亩300元返还。

        一亩田一般产出红薯3000斤,卖生红薯一斤是八九毛钱,比耕田划得来,如果做成红薯干,3000斤红薯至少可以产出600斤红薯干,按去年的批发价格15块钱一斤来算,就相当于一亩红薯田有将近九千元的收入。红薯产出时间短,基本上不用农药化肥,最消耗的是劳动力,但是做红薯干这件事是老少皆宜,80多岁的老人家也有能力晒红薯干。等到了冬天你再进村,就会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做红薯干。

        我们酒厂有正式工人48个,其中贫困人口占12个,还有四五十个临时工,其中有一半是贫困户,工厂闲暇的时候就放假让大家插秧种稻子,冬天停工的时候就去做红薯干。这样大家都闲不下来,口袋里的钱也渐渐多起来。

        酒厂不单单提供就业岗位,更多的是带动乡村去发展产业。我们乡长总说,脱贫攻坚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发展产业,现在我们的糯米白酒、红薯干卖得好,渐渐有很多人周末的时候从寻乌县城、广东过来买酒,看着这里环境这么好,夏天凉爽宜人,就顺便旅游。

        我觉得这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好商机,岑峰有了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要发展起来。我们酿酒之后的酒糟,可以开发成酒糟温泉、酒糟浴,也可以在村子里建小别墅、小木屋,发展一下民宿,现在我正在对外招商呢。

        去年10月,我获得了江西省的脱贫攻坚奉献奖,我觉得不能辜负这份荣誉,再说了,和乡亲们一起挣钱,这是多开心的一件事啊。

        (本报记者 李晋荣、方莉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