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4日 星期一

    民俗节庆,如何在融合中传承文化根脉

    作者: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4日 15版)

        一场主题为“体验传统节令 传承文化根脉”的非遗嘉年华吸引不少游客。新华社发

        观众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展”的“数字非遗”展区了解京剧脸谱。新华社发

        6月7日,人们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古运河道上划龙舟。新华社发

        端午节北京民俗博物馆非遗嘉年华现场。新华社发

        江苏宿迁宿豫区民俗表演。朱瑞摄/光明图片

        【文创视域】

        端午佳节刚刚过去,人们在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着端午习俗带来的浓郁文化味儿。伴随着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承和创新,越来越多节庆文化活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传统民俗文化集中展现的平台。传统节日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如何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如何促进民俗节庆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相结合?

    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案例:端午节期间,北京欢乐谷迎来了大批亲子游客,一场“品味端午,传承文明”的习俗体验活动更增添了节日的火热氛围。景区准备了佩兰、雄黄、艾草和香囊,游客们在体验游乐设施之余,也参与沐兰汤、画额头、挂艾草、佩香囊活动,为家人趋吉辟邪、祈求安康,在趣玩中感受端午文化习俗,品味传统节庆的文化韵味。

        端午小长假期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与家人朋友共同开启一场夏日旅途。在各地,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往。在江苏宿迁宿豫区,杉荷园、梨园湾等旅游景区组织了专场文艺演出和非遗展示,近千名群众看大戏、包粽子,学习和了解跑驴、面塑、泥塑、烙画等非遗文化。在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的端午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上,“长三角民歌”欢聚一堂,击鼓明志、再现《离骚》、汉舞演绎、龙舟竞技等活动竞相上演。在广西南宁邕江孔庙段水域,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广西、广东等地的60多支代表队同场竞技,以赛龙舟的形式共迎端午佳节。

        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国内旅游接待超9500万人次,各地文化旅游特色凸显,不少游客都参与了城市节庆活动,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美团门票大数据显示,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游相关产品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

        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传统节庆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也备受游客欢迎。春节期间,各式各样的庙会吸引人们走出家门观赏演出、购买年货、祈福祭拜,表达对新年的希冀;中秋佳节的诗会、赏月、放灯等活动,表达对合家团圆的美好希望;清明节人们除了祭祀先人外,也会踏青插柳,体验乡野之乐。

        在节庆活动中,祭祀仪式、巡游、餐饮、祈祷字符、庆典爆竹、戏剧舞蹈、雕刻绘画等形式,都可以转化为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参与节日娱乐活动过程中提升旅游体验,近距离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自然遗产的了解与认同。

        专家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今天,游客对旅游项目体验性、文化内涵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节庆活动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契合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更应挖掘好节庆文化的“宝藏”,为旅游产品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深入挖掘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内涵

        案例:非遗手工刺绣、围巾草木染、包粽子……端午佳节,在江西省定南县老城镇黄砂口村,首届“手作达人”创意市集活动热闹非凡。端午假期第二天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将江西省非遗文化客家花帽制作技艺与民俗节庆相结合,穿针引线、系结断丝,一针一线间绽放的传统手工艺魅力,不但唤起了客家儿女儿时记忆,也给不少游客带来一次非遗文化熏陶。

        在不少地方,传统节庆文化与当地的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让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动地展现出来。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除了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祭屈原、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踏柳吟诗、射箭、打马球等当地流传的节日活动,体现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中秋节,除了多数地方的祭月、赏月、拜月活动,有的地方挂灯笼、猜灯谜、舞草龙,在北京传统里,拜兔儿爷是最有特色的中秋习俗,部分地方还有“走桥”的习俗。

        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上,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赋予了民族节庆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云南,彝族有火把节、插花节、赛装节,白族有三月街节、开海节、绕三灵,傣族有泼水节、送龙节……多元民族的特点让云南的节庆文化格外异彩纷呈,随着当地旅游发展和节庆文化宣传,这些活动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

        “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这些节日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强挖掘、整理、普及和传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林继富说道。

        “如今很多西方节日在我国流行,很多年轻人认为中国节日比西方节日少,但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传播不足、创新不够而没有受到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侯仰军指出,各地节庆活动,应紧抓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根植各地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和民族记忆,着力普及传统节日习俗,充分展现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在传承中进行现代创新,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背后往往有生动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体现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专家指出,传统民族节日流传历史悠久,影响人群广泛,厚重的文化底蕴需要人们不断研究、传承和弘扬。要深入挖掘各地多样化、原生态和有代表性的民族资源,扩充各类民族节日的精神人文内涵,向世界展现我国节庆文化的多样性。

    让民俗文创产品走进现代生活

        案例:“紫禁福结”手绳、“紫禁端午”小方巾、“紫禁游龙”收纳包……端午节前夕,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端阳颁赐”主题活动,又推出一系列新的文创产品。其中,故宫端午“虎虎生威”文件夹月销量最高,达到千余个;“一品高粽”粽子礼盒,寓意学子“奉旨登科一品高中”,其中包括8颗粽子,以及团扇和香囊两款文创产品。

        在节庆文创产品开发方面,颐和园也不甘落后,近年来在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创研发成果方面既赢得了市场,也获得了不少好评。端午节期间,颐和园推出的粽形香囊深受欢迎,“游龙御舟”冰粽礼盒,冰皮包裹的粽子与国风设计的包装让人耳目一新;春节期间推出的“八方潮盒”,外盒设计模仿了佛香阁,另一款“富贵花开”则以颐和园藏紫檀雕龙纹顶箱小立柜为蓝本。

        在颐和园文创IP的运营方、中创文旅CEO秋童看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释放大量购买力,通过推出以节庆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既能拉动节日消费,又能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文博类IP发挥出最大价值。

        如今,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也都开始纷纷看重传统节日的“热点”,文创销售平台在网上不断推出独具创意的节庆主题产品,不少都获得成功晋为“网红”文创。传统节庆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联姻,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创面临着形式单一、同质化等问题,旅游市场的热度让商家重消费、轻文化,包装豪华的月饼、粽子或景区售卖的低端、相似的纪念品遮盖了应有的文化价值。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对民俗文创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民俗文创产品的深度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节日等民俗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节日饮食、节庆仪式、节庆物品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先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指出,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与古代农耕时期大不相同,传统节日的文化语境发生改变,要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就要寻找其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将节庆文化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这也更需要通过灵活新颖的表现形式,创造更多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创产品,努力打造我国的民俗文创产品品牌。

        (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