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2日 星期六

    姜志远:

    “要发现、解决问题,一定要深入群众”

    作者:本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2日 04版)

        【退役军人风采录】

        每天清晨,一名身形魁梧、身着橘红色环卫工装的中年男子都会准时绕着河北省邢台市区“轧”马路,与遛弯儿的市民不同,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埋头检查道路的环境卫生,时不时捡拾着地面上的垃圾。这名环卫工人就是河北省邢台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党委副书记、处长姜志远。

        作为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姜志远在任职期间带领3000余名环卫工人,将马路和厕所转化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把邢台环卫打造成了河北省标杆,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6年,姜志远所在的原北京军区某野战部队进行精简调整,作为副连长的他被组织安排转业。面临转业、择业的姜志远主动要求到邢台市城管单位工作,“那时亲友都劝我‘城管行业苦累脏、挑战大’,建议我最好选择到其他单位工作。”姜志远记得当时自己非常坚定:“转业不能只图安逸,相信在基层城管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来到邢台市环卫处工作的第一天,凌晨4点多,姜志远就上了街,街上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一把扫帚、满街扬尘,垃圾车过、一地黄泥……目睹这番情景,姜志远马上召开现场会,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必须改变粗放式环卫作业,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路子。”姜志远说。

        “城市有多大,我们的办公室就有多大。大街小巷就是机关干部的办公桌,全处上下人人都是环卫工。”姜志远坚信:“要发现、解决问题,一定要深入群众。”一上任,他就把“办公室”搬到了大街上,放进了小区里,这一搬就是10多个年头。姜志远笑着说:“我就是‘扫帚官’,市区有多大,我的扫帚就应有多大。”

        谈及姜志远,不少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姜处长有“四件宝”:一把垃圾钳、一套作业服、一双防雨靴和一双解放鞋。由于环卫、园林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每逢雨水风雪,这几件宝贝就派上了大用场。每天凌晨,姜志远都要走到大街小巷,查看街道是否干净,公厕是否卫生,清运是否及时,看绿篱是否齐整,乔灌木是否茁壮,草坪是否葱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推出了“作业精细化、服务亲情化、管理科技化、应急高效化、监察源头化、参与社会化”的“六化”新模式,成为全省环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模式。

        哪里脏乱差,姜志远就出现在哪里。清晨遛弯儿的老大娘就是他的“顾问团”,他通过聊天得知,部分老旧居民小区和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环境卫生依然无人管理、脏乱差。“城区里面干净了,周围也要靓起来。”虽属职责之外,但姜志远听在耳里、记在心里,经过现场勘定后,他很快就召集工作人员制定解决方案,并限时解决。当听到姜志远要把市区周边区域清洁任务揽起来的设想后,许多人都觉得行不通:市区上千个无物业的小区,谁打扫?许多老旧小区清洁车进不去,怎么打扫?增加这么大的工作量,职工干不干?

        面对这个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姜志远大胆提出以公司化运营模式开展扫路面、运垃圾、淘粪便等延伸服务,在他的探索实践下,邢台市环卫开全国先河,将环卫服务延伸到全市所有无物业小区,并向市民承诺:不管哪个角落,地面清扫到位;不论什么时候,垃圾清运到位;不管巷子再深,粪便清淘到位。

        然而,要求容易到位难,有的棚户区、筒子楼巷深路窄,曲折难行,三轮车无法进出,只能用筐篓一筐筐背垃圾,用粪桶一桶桶担粪便。经过姜志远和3000多名环卫工人的不懈努力,目前他们的保洁服务已延伸到了1300多个小区和村落,受益群众达10万多户。

        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姜志远带领环卫工人精心打造“市民满意、百姓共享”的现代园林。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们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建了50个游园,让广大市民“出门有游园,散步闻花香”。仅用3年时间,他们在市区种植乔木36.5万株、灌木654万株。

        (本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