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

    广西都安:

    “贷牛还牛”成就脱贫大产业

    作者:本报记者 张帆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0日 07版)

        广西都安县东庙乡安宁村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牛场。本报记者 张帆摄/光明图片

        在广西南宁嘉宾路上的居民小区里,只要扫一下自助售菜机的二维码,居民就可以买到来自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山牛肉。

        “高大上”的售卖方式背后,凝结着都安这个广西极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坚强决心与积极探索。

        都安位于桂西北,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重点治理片区,全县石山面积占89%,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781户202622人,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产业少,“九分石头一分土”的都安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送钱送物不如送致富技术。通过分析历史因素、征求农民意愿、深入市场调查,都安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养牛。

        但问题随之而来。贫困户买不起牛犊咋办?牛从哪儿来、怎么养?养成了怎么卖?养殖户能不能稳定增收……

        为解决这些问题,都安这样做:政府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贫困户养牛,贫困户免费从养殖企业贷牛,牛养大后再“还”给企业,企业扣除牛犊费用后收益归贫困户,还牛后再贷,实现滚动发展、持续增收。

        2016年,“贷牛还牛”项目启动实施。

        地苏镇拉棠村村民韦克是“贷牛还牛”项目的受益者。他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扣除种子、化肥、人力等成本后,每亩地每年收入只有300元左右。参加“贷牛还牛”项目后,他改种饲料用高秆玉米,一年可以种三茬,养的18头牛按每头卖1.3万元算,扣除贷牛和草料钱,一年能净赚10万元。

        不会养牛,有技术培训;怕牛死亡,有保险兜底;不愿自养,可以参加合作社……风险低,收益大,“贷牛还牛”项目在都安迅速发展。

        目前,都安已建成3个万头种牛基地、197家养牛合作社,牛年饲养量达15万头,形成了“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社、户有牛羊”的养殖格局。

        在规模养殖的基础上,都安引导龙头企业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和牛羊屠宰加工厂,实现“牛在都安养,肉在全国卖”,一头牛卖出两头牛的价值。

        目前,都安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开设了1800多个瑶山牛肉销售铺面,年内将实现销售量3000吨以上。

        “贷牛还牛”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途径。据测算,贫困户“贷牛还牛”第一年可获利6000到8000元,第二年后规模扩大利润翻倍。此外,贫困户可以到养殖基地和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2500元以上;可以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每年获利4700元以上;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将自家土地租借给养殖基地和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粮改饲”。

        目前,都安已有2.17万贫困户共贷牛2.56万头,带动1.76万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政府主导、企业牵头,自养为主、联养为补,改粮种饲、以养定种,保险止损、保底收购,电商促销、冷链保障,滚动发展、持续脱贫——“一头牛”牵出了一条全产业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贷牛还牛”激活了都安的农村经济,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年轻人回来了,老人和孩子露出了笑脸,曾经沉寂的大瑶山生机再现。

        (本报记者 张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