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9日 星期三

    从脱贫战略到生活实践的立体化呈现

    作者:金春平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9日 14版)

        纪实文学《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是作家鲁顺民、杨遥、陈克海在对山西脱贫典型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社会访谈调研之后,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的山西脱贫故事集。深刻而全面的国家政策解读、相对明确的预设写作主题、典型而鲜活的脱贫攻坚标本、熟稔而丰富的扶贫工作历练等,使之成为一部兼具个人性、社会性、文化性的作品。而这种多重叙事的复调结构,也使《掷地有声》呈现出较强的内在张力和文学价值。

        这是一部有着真实品格的作品。《掷地有声》以访谈者、亲历者和见证者的第一视角,描写了山西乡村的真实状况。这里的山民在国家扶贫战略的具体实践中,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收获幸福、重建希望。这里是乡土农村当前正在上演的“真实历史现场”,展示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魅力。三位作者通过丰富而专业的地方志史的资料爬梳,以及翔实而具体的个体访谈,剖析山西贫困人口的致贫现状与成因,更通过描写国家扶贫政策的具体实践与贫困人口奋斗脱贫的嬗变历程,呈现出当前乡村的“脱胎换骨”,从而立体勾勒出三晋乡村正在发生的生活蜕变。

        这是一部有着内在问题意识的作品。这种问题意识集中体现为“国家战略设计”与“民间生活实践”的转化中介。脱贫战略举措如何惠泽于民、落地生根、长久巩固,真正将政策性战略转换为民间日常生活,是一个实践难题。《掷地有声》以探究“从脱贫战略到生活实践”的中介兑现过程和脱贫举措机制,作为贯穿调研、访谈和总结的文学叙事动力,以“政策如何执行”“政策执行得如何”“执行之后的脱贫效果如何”“脱贫效果如何巩固”“脱贫人口的生活质量现状和未来生活向往如何”等为问题导向。同时,《掷地有声》以较大范围而具有典型性的个案实例,佐证着国家扶贫政策给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真切、具体而深刻的改变。

        这是一部有着强烈人民史观的作品。《掷地有声》并没有停留于对脱贫事实的外在平面化陈述,也不只是注重对脱贫典型的社会学式量化调研,而是在兼顾客观和量化方法以呈现“生活真实”的同时,关注主导这场脱贫行动的具体实施者——广大的一线扶贫干部。作品赋予了扶贫干部群像以鲜明的人物立体感、时代先锋感和人格超越感,也诠释了新时代语境下广大扶贫干部的党性本色、公仆意识和担当精神。

        作为一种力图呈现历史变革宏大场景的史诗性写作,《掷地有声》在坚持深入现场、直面历史和反映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纪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平衡性偏颇”,以及“史性有余”而“诗性不足”的问题。《掷地有声》有意识地将文学与田野调查、个案访谈、人物自述、社会分析、数据统计等领域进行跨文体嫁接,这是其纪实性写作的文类优势,但由于作品缺乏较为明晰而集中的叙事主线,过多地依赖密集繁复的“纪实案例”,其整体布局呈现出一定的文学组织和艺术匠心的粗粝,从而削弱了纪实性文本所应有的叙事逻辑感与审美代入感。同时,作品将大量脱贫“史实”作为文本的话语组织者,让创作主体的声音“隐退”,造成了文学主体与文本世界之间有效距离的缺失,这也制约了作者对脱贫历史总体性生活多维度的开掘、审视与反思。因此,作为文学类型之一的纪实写作,始终不能放逐“文学的诗性精神”,它不仅是区别于社会调查或历史志录的重要美学资源,也是作家能够持续穿透现实生活的表象,真正触摸到中国民众情感世界、心灵图景和生活信念等丰富肌理的艺术品格。

        (作者:金春平,系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