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蒋子龙:“生活就是最好的小说”

    作者: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8日 04版)

        蒋子龙近照。资料照片

        【光明访名家】

        和记者见面这天,蒋子龙格外繁忙。有一场谈读书的沙龙等着他,紧接着是一场面对大学生的讲座,主题是“文化”。尽管如此,他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记者:“我订了一份光明日报,是你们的读者。光明日报一直很认真地研究着一些学问,没有跟风地去炒‘热词’,这很可贵。在媒体转型的当下,希望光明日报坚持下去,给纸质媒体光明。”

        面前的蒋子龙,看不到“传说”中的批判、执拗和愤世嫉俗。他热情、亲切,乐于倾听,认真思索,表达诚恳。长期关注着急剧变化的社会,如今78岁高龄的蒋子龙依然保持着创作的状态。

        在写小说之外,蒋子龙还致力于杂文与散文的写作。杂文是针砭丑恶、张扬美善的文体,讲究的是观点鲜明,短小精悍,刺刀见血,这种干脆利落、是非分明的文体,与蒋子龙的性格简直有着天然的契合。农村的城镇化、城市的工业发展,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这些都是他杂文的题材。

        “年纪越来越大,锐气没有了。60岁之前,我想写,很快就能写出来。现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写得少了,但看到一些现象和信息,脑子里常常会冒出很多感受和思考,所以写的散文和杂文多。”

        谈起长篇,蒋子龙有些压力,不过他觉得,搞文学创作,一定还是要写长篇的。蒋子龙的小说多涉及现实,他说:“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最好的小说”。

        2018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表彰的百名改革先锋中,蒋子龙是唯一健在的作家。

        蒋子龙的成名作是工业题材小说,这依然是生活赋予他的。

        1975年秋天,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学大庆会议在天津宾馆召开,天津重型机器厂是一机部所属的大厂,蒋子龙作为该厂的代理工段长参加了会议。就是在这个会场上,《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找到蒋子龙,希望他能为《人民文学》写一篇小说。蒋子龙正被大会上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所感染,于是就在开会的宾馆里,没日没夜地写了起来,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由此诞生。

        《机电局长的一天》小说的主人公霍大道,原型就是蒋子龙所在的天津重型机器厂厂长冯文彬,以及蒋子龙在会议期间了解到的南京汽车厂的一位副厂长。蒋子龙运用文学的手法,把两个原型人物的人格与事迹揉搓成了雷厉风行“抓生产”的霍大道。现在再读这篇小说,小说中随处流露着工厂职工渴望发展生产的愿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

        1979年,蒋子龙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这三个字,从此烙在了当代文学的史册上。

        《乔厂长上任记》讲述了“文革”后,某重型电机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老干部乔光朴主动出来收拾烂摊子,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从而扭转工厂被动局面的故事。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光辉形象,被认为是“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时,蒋子龙只花了三天时间,就写出了这篇名作。但“乔厂长”这个人物,在蒋子龙的心里已经描摹了上百遍。后来,在不同的场合,蒋子龙都会被人评价为“改革文学”的开创者。每当这时,直爽的蒋子龙常说:“其实我至今也搞不清楚‘改革文学’的概念,作家是不可能按照‘改革’的定义去创作文学作品的。而只有当‘改革’剧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时,才能让作家有激情把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融于真实的生活旋律之中。”

        蒋子龙始终认为,现实生活永远大于文学艺术,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坛,现实题材的创作都不可缺席,文学作品只有符合生活真实才能存在。

        回顾蒋子龙的文学生涯,他的几乎每一篇作品问世,都会引起社会上的一次甚至数次争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蒋子龙的文学创作就在这样的一次次锤打与磨砺中走向成熟。他感慨道:“磨砺总是最具有积极意义,走过那样一段漫长而坎坷的文学道路,回过头去看如同一次远游,一个远游的人归来,总会有故事可说,于是就又写下来了。仍然还有是非,还有风波,写作成了保持做人尊严的手段。”

        蒋子龙把他的文学观念,牢牢地定位在了“真实”两个字上: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困难,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感情……尽管真实并不总是讨人喜欢,但人们却无法逃避它,只能正视它,聆听它。蒋子龙说:“我相信,任何读者的心,都能够向真实打开。”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