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这里,八月十四过中秋

    作者:本报记者 刘成志 高建进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7日 11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松毛岭上红旗飘,红军战士逞英豪,岭下人民齐支援,军民合作阵地牢。”红军后代、红色文化讲解员钟鸣一边轻声哼着这首红色山歌,一边带着记者走进松毛岭战役遗址。

        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和连城县交界处的松毛岭,是一座南北横贯40余公里,东西蜿蜒10多公里的山岭。它层峦叠嶂、地势险要,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打响了长征前的最后一战——松毛岭战役,并成功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钟鸣稍稍调大了随身携带的扩音器音量,向记者讲起了85年前那场惨烈的战役。

        1934年9月23日清晨,松毛岭战役打响。国民党调集3个主力师,在强大炮火掩护和飞机轮番轰炸下,向松毛岭发动猛烈进攻。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红军凭着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等轻武器,在长汀地方武装部队的配合下,与敌军鏖战整整7天7夜,直至接到命令撤离阵地。

        松毛岭战役以血的代价,为红军的战略集结和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民国版的《长汀县志》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战斗很惨烈,1万多名红军战士牺牲,他们大多是无名英雄……”钟鸣哽咽地介绍道。

        因为这场血战,松毛岭脚下的12个村,还改变了当地的中秋习俗。钟鸣介绍说,松毛岭战役的当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国民党之所以选择这一天进攻,就是为了打红军个措手不及。但红军提前获得情报,让敌人的“小聪明”打了水漂。

        “我们当地的苏区政府知道这个情报后,紧急动员当地12个乡(现在的12个村)的百姓,提前一天过节,然后严阵以待、共同抗击敌人。”钟鸣说,所有的村民都非常配合,大家在农历八月十四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直到现在,这里依然保持八月十四过中秋的习俗。大家这么做,是每到过节的时候,就能想起当年的红军,想起为新中国而牺牲的人们,想起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说到这儿,钟鸣刻意提高了自己的嗓音。

        有着“红军长征第一村”之称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便是这12个村之一。在这里,红军桥、红军街、长征“零公里处”石碑等红军元素和长征元素随处可见。沿着红军街的河卵石甬道前行,记者发现,村里许多老屋的门板,多数左右不齐、长短不一。

        “当年红军物资匮乏,各家各户的门板几乎都被征用,要么做工事,要么做担架,到了战后,已无法辨认门板是哪一家的,村民找回的门板很难成双配对,因此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钟鸣告诉记者。

        正因为如此,中复村当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松毛岭战役打响后,中复村村民除了在前线参加战斗之外,还组成了运输队、担架队等支援前线。其中,由妇女赤卫队员组成的一支女子担架队名气最大,她们专门抢运红军伤员。

        “母亲就是担架队的一员,我小时候经常听她讲起当年的故事。”已是古稀之龄的村民钟老伯,至今仍对母亲的故事记忆犹新,“因为战场在山上,医院在村里,中间至少有六七里地,而且几乎全是山路,再加上要躲避敌机轰炸,一个往返下来要三四个小时,非常不容易。”

        如今的松毛岭,远去了杀声震天,战争的痕迹或因岁月冲刷,或因草木遮盖,已不那么清晰,但先辈在这里抛洒的热血,必将成为不朽传奇,永载史册。

        (本报龙岩6月16日电 本报记者 刘成志 高建进 马跃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