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厚重而破旧的羊皮袄。无数游客曾在这件羊皮袄前驻足,阅读一段感人的长征故事。
这件皮袄,属于已故老红军战士曾广华,曾陪伴他爬雪山、过草地,经历枪林弹雨。老人在世时一直将它视若珍宝,老人去世后,这件羊皮袄传给了子孙。2014年,老人的后人将它捐赠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6月11日,在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我们见到了曾广华老人的儿子曾昭梁。在66岁的曾昭梁口中,羊皮袄的故事充满了温度;曾广华伟大而平凡的一生所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也通过曾昭梁的讲述,传递给了我们。
曾广华是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人。1932年,28岁的他在于都县的“扩红”征兵中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一次战斗中,由于表现出色,曾广华获得一件羊皮袄,藏青色的棉布内是厚厚的羊毛,胸前系着扣子。他将这件羊皮袄当作自己的功勋,十分珍惜。
“过雪山时,羊皮袄救了父亲的命。”曾昭梁回忆着父亲告诉他的往事,“当时,他在夹金山脚下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得知他要翻越夹金山,就叮嘱他,夹金山是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带衣服,在山上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来。”
雪山残酷的环境挑战着战士们的极限,不断有战士陷入积雪中,有同伴伸手施救,也跟着陷进去。一路上,不断有战友倒下,永远地留在雪山上。曾广华裹紧他的羊皮袄,再悲痛、再疲惫也不悲观、不停步,他最终翻越了雪山。
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延安,参加过南泥湾开荒,之后还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在外从军18年的曾广华复员回到了家乡于都。
“以我父亲的经历,当时复员是可以要求安置工作的,但是他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身上又有伤病,于是主动提出回于都老家种田。”曾昭梁拿出了曾广华当年填报的复员军人登记表——在“本人对今后工作意见”一栏中,端端正正写着“复员回家种田”。
这份复员军人登记表,和父亲的复员军人证明书、革命伤残军人证一起,是父亲留给曾昭梁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的父亲将整个青春奉献给了革命,却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他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勤劳、本分,老老实实靠劳动所得过日子。”曾昭梁说,“回乡后的父亲就是个最普通的庄稼汉,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连自己的革命故事也经常讲不好。他常常教育我们不贪心、严律己。”
曾广华对自家人严格要求,却总倾尽一切去帮助别人。曾昭梁讲起父亲当年借米的事情,至今印象深刻。
“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那个时候干旱,大家都缺吃少穿,我父亲因为复员军人的身份每个季度能领到一点补助,比人家日子好一点。”曾昭梁回忆,“有一次,家里也只剩两升米,邻居家来了客人向父亲借米,他毫不犹豫就借出了一升。其他乡邻得知,也纷纷来家里借米。我母亲说什么也不愿意借,父亲知道后却做主把米借了出去。我父亲说,他来想办法找吃的。他的办法就是去山上挖野菜,给一家人充饥。”
1992年10月,红军老战士曾广华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留下羊皮袄见证峥嵘岁月,用一份复员志愿书概括了平凡的一生。
“我要把父亲的革命故事讲好,把父亲老实本分、严律己宽待人的品质传承给后代。”曾昭梁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王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