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3日 星期四

    青海玛沁:攻坚拔寨正当时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3日 02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雪,洗亮巍峨的高山。

        风,卷起弯曲的河流。

        山是阿尼玛卿雪山,河是黄河母亲河,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就是在这山河之间的一片福地。

        玛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距离省会西宁市400多公里,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一个纯牧业县。70年来,玛沁县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住房靠帐篷、取暖烧牛粪、照明煤油灯、出行骑马走,生产生活物资奇缺的场景已成老人们口中的故事。然而,由于山峦叠嶂,地广人稀,贫困现象在当地尚未根除。

        “‘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这是玛沁部分贫困群众的生活写照。”玛沁县委副书记、县长桑本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玛沁县集全县之力、施精准之策,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搬出大山开启幸福生活

        “玛沁县是青海省‘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县。究其原因,贫困人口中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偏远高寒地区,增收渠道单一。”玛沁县委书记熊元来说。

        2015年年底,玛沁制定“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到户产业脱贫一批”等脱贫政策,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大武镇洋玉路易地搬迁安置点是玛沁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总户数达690户,经过几年建设已初具规模:高大漂亮的楼房一字排开,宽敞整洁的水泥路整齐划一,水电通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40岁的克保是雪山乡易地搬迁户,80平方米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楼房让他心生感慨。“搬进来以后,生活变化太大了,以前不敢奢望的事,像出行、吃水、看病、孩子上学都一次性解决了。我自己也有了工作,牧民们变成了草原生态管护员,每个月1800元,不比以前放牧收入少。”克保说。

        “以前在牧场,住得分散,没路没车,串亲戚得骑马,来回好几天不说,遇到大雪大风,且得胆战心惊一阵子。”同是搬迁户的闹日尖措,对当下生活颇为满意。新家园、新环境、新生活让他们一家人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

        近年来,玛沁县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搬迁安置与产业配套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后续发展产业项目支撑、基础设施优先、稳定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截至目前,全县有易地扶贫搬迁点11个,安置贫困户1285户,并积极引导、帮助搬迁户找出路,牵线搭桥解决就业,力争实现“一户一就业”,做到让搬迁户搬得出、有事做、有收入。

    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夏日的阳光照射着远处的阿尼玛卿雪山,山脚下的下大武乡的草场也开始泛绿了。

        “与内地相比,我们这里才刚刚有了春意。”下大武乡年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长寿笑着介绍,合作社成立后,与果洛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签订合同,收益有200多万元。

        “下大武乡是玛沁县极度贫困乡,2014年全乡人均收入勉强达到3000元。”下大武乡乡长多杰才旦说,自从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乡依托本地优势畜种——白藏羊,通过保生态、转方式、创品牌,到2017年全乡人均收入已上升到7119元。

        白藏羊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之一,下大武乡依托这一特色品牌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也让牧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增收途径。

        牧民柔保,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他将自家的100公顷草场入社,自己和妻子成为合作社的放牧员,一年下来,两人收入7万多元,2016年全家实现脱贫。

        “去年合作社分红100多万元,户均7357元。今年肉羊收购价格看好,全村人均收入上万元问题不大。”长寿说,2018年全村牧户、牲畜、草场入社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全村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已全部脱贫。

        多杰才旦介绍,作为白藏羊品种的原产地,玛沁县已经申请注册了“白藏羊”“玛卿白藏羊”品牌。去年,政府投资400万元,在下大武乡清水村和尼青村,按照股份制经营模式成立了白藏羊养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商产业,白藏羊肉食加工产品已远销西宁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人还是原来的人,牲畜还是原来的牲畜,草原还是原来的草原,只是转变了发展方式。”桑本说,像年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到户扶贫产业项目,在玛沁县只是一个缩影。目前,玛沁县共实施了近50个像这样的到户扶贫产业项目,每年年底都按8%到10%的比例分红,走出了符合玛沁县特色的扶贫路子。

    精神脱贫激发内生动力

        虽已进入6月,但是对生活在海拔4300米的大武镇格多村的35户牧民来说,却是播种的季节。

        60岁的村支部书记兼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多布旦刚刚布置完今年的种草任务,他说:“把黑土滩变成大草仓,这就是我们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念。”格多村是一个纯藏族聚居的牧业村,全村土地面积25.19万亩,其中黑土滩面积就有11万亩。

        过去守着这黑土滩,牧民的牛羊都吃不饱,格多村是全县人均收入最低的一个村,也是青海省省定贫困村。2014年,格多村成立了饲草种植合作社,引导牧民学习种植燕麦、荞麦等经济草饲料,迅速改变了全村的经济困境,牧民们通过入股分红、投工投劳、牛羊出栏、饲草购买等鼓起了腰包。

        “立竿见影,效益明显,一下子把全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就是内生动力的关键作用。”多布旦感慨,短短几年时间,合作社不仅改善了格多村草原生态环境,7万多亩黑土滩得到有效治理,还为入股牧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引导和启发了牧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大转变。

        优云乡的扎西才让在玛沁远近闻名,他拿着200元开始创业的历史,让他成为草原上的传奇人物。

        “当了3年兵,学了技术,长了见识,最重要的开阔了眼界,自主创业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扎西才让对创业的初衷记忆犹新,当年拿着200元开录像厅,确实是投石问路。几十年来,从摩托车修理铺到汽车修理店、从旅店旅社到KTV歌厅……他几乎干了自己能干的所有行当。2016年,他又接触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玛沁县优云乡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诞生。将当地的牛肉、羊肉等特产通过电子商务销往全国各地,带动更多的牧民增收致富让他乐不可支。

        “不管干什么,我都会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只要勤劳勤奋就会过上好日子。面对贫困,精神上不能认输。”扎西才让说。

        “2015年年底通过精准识别,确定1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52户7479人。2016年,脱贫529户1822人,两个贫困村退出……”熊元来表示,2019年,全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5户1025人,还剩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目标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