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3日 星期四

    又是一个丰收年

    ——来自夏粮丰收一线的调研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3日 10版)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闫里乡麦收现场 本报记者 李慧摄/光明图片

        【特别关注·中国高质量发展】 

        6月12日,冀中平原,麦浪滚滚、机声隆隆,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闫里乡的3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基地里,人们喜看稻菽千重浪,迎接今年好收成。

        目前,全国夏粮收获近八成,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夏粮实现恢复性增产,又是一个丰收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基础支撑,应对国际上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就有底气。”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拾起田间的麦穗,满是喜悦。

        今年夏粮生产有哪些新亮点,丰收的原因有哪些,丰收背后农民有哪些心声?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线调研。

    夏粮首战告捷

    利于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增信心

        农谚讲“芒种麦上场,龙口夺粮忙”,山东省供销社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李清华就在为南和县闫里乡“龙口夺粮”忙碌着。

        “都‘怪’我们去年播种得太好,机手们今年都跟我‘抱怨’这麦子太难收割了。”李清华的一句话,道出今年夏粮丰收的事实。

        “今年麦子穗大、粒多、粒重,直接影响着收割进度。去年一天收割500亩,今年只能收300亩。”李清华说,他们采用全球顶端设备,精准控制播种深浅度和下种量,直接带来了夏粮丰收,像眼前的这块地亩产约在1200斤左右。

        这块地的承包者,是一位新型职业农民——来自闫里乡大郝村的37岁青年刘伟科。皮肤黝黑、眼神坚定,眼前的刘伟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已有3年。

        “你看,这麦穗都熟透了,麦子的根部还是绿色的,今年麦子完全没有赤霉病和干热风,麦秆长势很好。可以说,去年的麦子是被‘饿死的’,而今年则是被‘撑死的’。”在刘伟科形象的话语里,今年夏粮生产的特点跃然纸上。

        韩长赋向记者介绍,今年小麦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主产省大多实现了增产,预计全国夏粮平均亩产提高10公斤左右,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从产量的构成指标看:一是面积稳定,预计夏粮面积4亿亩,基本保持稳定;二是单产提高,夏粮的主体是小麦,预计亩产比上年提高10公斤。”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分析说。

        滚滚麦浪里,承载着农户喜悦的笑容;机器轰鸣里,诠释着机手激动的心情。“收小麦高兴,收丰收的小麦更高兴。”山东省供销社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机手李久合说。从5月22日开始,他从南到北一路奋战在丰收一线,为了颗粒归仓,未曾停歇。

        “夏粮首战告捷,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利于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增信心。我们有14亿人,还是那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韩长赋语气坚定。

    丰收不只是增产

    更重要的是结构调优、质量提升、方式转绿

        在南和县金沙河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田里,一种名为“中麦578”的优质高筋小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现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专家介绍,培育这种高产优质品种历经了20年的时间。

        据专家介绍,2000年引进了澳大利亚小麦品种,并与河南小麦品种温麦6号杂交育成中麦255。培育出的小麦品质提升,但产量却不高。此后,又用中麦255与高产广适品种济麦22进行了杂交,最终在2019年培育出目前的优质高筋品种。一般来说,优质高筋小麦产量比普通优质小麦产量低5%左右,这一品种的产量可以与普通小麦持平,并早熟三天,品质可与加拿大最优高筋小麦媲美。

        如今,这样的小麦品种已经在河北、山东、陕西、安徽、新疆、湖北等地试种。试验田里,承载着丰收希望的麦穗已经成熟。

        不仅在河北,在更广阔的田野间,人们深刻理解着品质结构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变化。

        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大屋村种粮大户李金明结合多年的种植经验,总结出粮食高产稳产的两个密码:一是要选用优良品种;二是要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同时,他还注重改进整地施肥技术,重施底肥,氮肥后移,巧施返青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大大提高了产量。

        专家指出,今年全国夏粮生产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区域结构优化;二是品质结构优化;三是绿色生产技术加快推广。

        江淮赤霉病高发区通过休耕和轮作调减冬小麦200多万亩;河北黑龙港地下水超采区和西南条锈病菌源区分别调减60多万亩;预计全国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河南优质麦规模种植面积12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360万亩。

        全国小麦播种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节药技术推广比例8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今年河北节水小麦品种统一供种面积530多万亩,全省节水小麦品种推广面积达到60%左右……

        这些数字的背后,意味着今年夏粮不仅取得了丰收,更获得了丰收质量的全面提升。

    丰收来之不易

    政策托底、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是关键

        自今年年初以来,一种飞蛾的迁徙对粮食生产带来威胁——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草地贪夜蛾已在18个省份的884个县(市、区)监测到发生,发生面积342万亩。

        在南和县高产种植试验田的“石麦15品种”地块,饱满的麦穗间零星布置的草地贪夜蛾诱捕检测仪,让病虫害防控成为调研人员关注的话题。

        “这种诱捕监测仪每50米放置一个,一旦监测发现虫害这一地块就要喷药灭虫,确保把病虫害风险降到最低。”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景东林介绍。

        正是有了科技的支撑和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措施,才有了今年夏粮的大丰收。数据显示,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控面积3.2亿亩次、同比增加28%,发病面积1730多万亩、同比减少68%。

        政策托底稳面积、气象条件总体有力,也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认为,今年继续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作用明显,小麦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实施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也为稳定小麦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今年小麦生育期主产区大部光温水匹配较好,冬季冻害和初春“倒春寒”偏轻,播种、返青、拔节孕穗期都及时出现有效降水,这些都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粮丰天下安。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也凝聚着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和亿万农民的汗水。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增强了中国人民对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信心。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战略的落实,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正在朝着未来清晰铺展。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