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山歌飞扬,舞蹈翻飞,让人目不暇接。云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云南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代表及市民、游客争相观看了启动仪式后举行的民族民间优秀歌舞乐节目展演,品味文化遗产、欢度端午佳节。
6月8日至10日,在红河州蒙自市南湖广场,5场全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歌舞盛宴。石屏县彝族歌舞《海菜腔·烟盒舞》、弥勒市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剑川县剑川白曲《东山放羊调》、玉溪市滇剧《王者江上》、玉溪市花灯《黛玉葬花》等民族民间歌舞乐戏剧好戏连台,精彩纷呈。来自云南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50余项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水县紫陶制作技艺、个旧市锡器制作技艺、石屏县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金平县瑶族银器制作技艺、新平县傣族竹编、广南县壮族刺绣等传统技艺展示让人们大开眼界,赞不绝口。文物鉴定专家还现场免费为红河州收藏爱好者鉴定收藏品,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宣传咨询和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推介等活动也在热火朝天地展开。
蒙自的文化盛宴是云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会场。该活动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为主题,充分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全社会营造了共同参与、共同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是近年来云南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
云南各州市县同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昆明市官渡古镇举办的中国(昆明)官渡第九届全国非遗联展引人瞩目,“官渡区滇剧花灯展演”“传承实践·民间论坛”“第四届民间绘画挂盘绘制大赛”“官渡画乡三十年优秀作品展”“国宝云子·第六届名人围棋邀请赛”“官渡民俗文化展”“老官渡记忆展”“昆明碑林博物馆拓片体验”等十大活动同时进行。非遗传承人还进行现场技艺展示,参展项目约100个。
“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同时在云南大学举行,“实践、创新与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使命”学术论坛、现场展示非遗传统技艺类项目产品及制作技艺、云南陶瓷非遗技艺知识讲授及陶瓷制作体验等活动,让大学生们开心而充实。
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介绍,近10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分别投入非遗保护资金2.43亿元和1.2亿元,成果令人瞩目。云南已成为我国世界遗产大省,世界遗产达到5个,数量与四川并列全国第二;全省共调查登记可移动文物419895件套,数量位居全国12位;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025项;云南的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和县(市、区)级非遗项目达到7631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055人,并有“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云南艺术学院等5所高校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院校,培训非遗传承人近1000人;全省共建成11个州(市)级非遗传习中心,257个各级传习馆(所),358个传承点。云南省还创新模式探索整体性保护,已公布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涵盖22个民族,“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本报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