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色中,于都河水静悄悄地流着,它是否还记得85年前那个秋夜?是否还记得河上一座座浮桥和疾行的战士们?
1934年10月17日夜晚,8.6万余名红军战士,从8个渡口出发,在战马嘶鸣声中,开始渡过于都河。
“向前,向前,迎着蒙蒙的暮霭,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水声,渐渐地,那声音被急行军的脚步声代替了。
就这样,我们离开了于都河畔的乡亲。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们战斗、行军一年零两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当夜的情景。
85年后,2019年5月20日下午,正在江西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凭栏远眺,伫立良久。
“我们到这个长征出发地,就是来体验红军当年出发的情况。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像高扬的正待起航的风帆。
初心
“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我这次到赣南,就直奔于都来了。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
“你们的前辈都牺牲了,我们要记住他们。记住他们,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继续高举这面革命的旗帜向前走,将来我们的后代也要继续往前走,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如此亲切,又如此坚定。
85岁的李灿美老人,这位红军烈士的遗腹子,5月20日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晚上,他家吃了一个特殊的“团圆饭”,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除了在外地工作的,整整来了26口人。老人早年从农行系统退休,如今儿孙满堂,光是大学生就有六七个。他给孙子们起名有深意,李建中、李建国……在饭桌上,李灿美把总书记的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一再交代孩子们,要牢记自己是红三代、红四代,要干干净净做人。
即使过去了半个多月,谢金俊仍清楚记得当时见到总书记的每一个细节,心绪难平:“我站在第一个,最先看到总书记从楼上健步走下,我就带头鼓起掌来。总书记一直面带微笑,阔步走向我们,那一刻,我的心简直要跳出来。可是,当总书记握着我的手,很奇怪,我立刻平静下来。总书记的手宽厚、温暖,就像亲人一样。他和每一个人都亲切交谈。总书记是那么的细心,他发表完讲话后要离开时,我刚好站在他身边准备送他,他又转身跟我们握手,他都出了大门了,又回过身来向我们致意,这个细节我总是难忘。”
5月21日,长征源合唱团团员们有了一次自发额外的集合——他们急切地要听首任团长袁尚贵讲述见到总书记的情景。从7年多前借一间小学教室开始第一次集训至今,这支由红军后代、志愿者自发组成的合唱团已义务演唱《长征组歌》325场。袁尚贵的外公高良铎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作为一名红军后代,那天见到总书记时,他代表团友们向总书记汇报了他们的新目标:到建党百年时,要完成500场以上《长征组歌》的义务巡演,向党致敬。总书记问得关切:现在演了多少场了?经费从哪里来?听完袁尚贵的讲述,合唱团的100多人沸腾了: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
在于都县担任县委书记8年,蓝捷亲身经历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这片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土地破茧成蝶的巨变。20年前,蓝捷就在于都当过副县长,对当时的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印象深刻。一到过年,用电都不能保证,老百姓问:春晚都看不了,这叫祥和喜庆的春节吗?而如今,人们的获得感大幅提升。蓝捷说:“我们全县人民要把总书记对我们的鼓励和期望,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把红色历史传承好,用长征精神凝聚人心,提神振气,确保今年高质量脱贫摘帽!”
使命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迎面的红军浮雕前,有一个百合花花篮,花篮缎带上,“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大字庄重而醒目,落款是:习近平 敬献。
在纪念馆,总书记接见了9位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每一位的背后,都有沉甸甸的故事。
1932年,丈夫王金长当红军,临走时对段桂秀说:“等我回来!”丈夫的一句承诺,成为她一生的守候。山前杜鹃花开花谢多少回,青丝成白发,少女站成了望夫石。1953年拿到烈士证,才知道丈夫1934年就在福建牺牲了。对于99岁的段桂秀来说,这是她心头永远的痛:“我等了他87年……”
“送郎当红军,革命要热情,豪绅和土霸,剥削我穷人。我呀我的哥,我的哥……”74岁的张复信哼起母亲常唱的歌谣,采茶调的婉转里,有荡气回肠的豪情。他家9位红军,8位烈士。那天见到总书记时,张复信怀里揣着一张珍藏的红军出入证,上面有彭德怀和滕代远的签字,他想给总书记看看,可是,一激动忘了拿出来,老人为此遗憾了好几天。
管翠英,86岁,父亲管建发1934年在大余县洪水寨作战牺牲时,她还在娘胎中。她是奶奶一手带大的,童年印象最深的是奶奶思儿的泪水。奶奶一次次地跟她说起将要出征的父亲扑通跪下的情景:妈妈,这一去不知道能不能回来,儿现在就是报恩了。那是母子最后一次相见。临终前的昏迷中,奶奶还在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李观福,96岁,其父李连兴1934年在福建作战牺牲。谢坚,87岁,其父谢石头古1937年在陕西作战牺牲。郭湖北,51岁,其父郭禄生1934年踏上长征路……
在苏区时期,25.5万人口的于都有超过10万人支前参战,有67709人参加红军,为革命牺牲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38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万人。而更多的无名烈士,永远留在了沉默的时空中。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周恩来的这句感慨,如今镌刻在纪念园里,记载着如泣如诉的故事,见证着充满硝烟与血泪、写满军民鱼水情的历史。
一双黄麻打制的草鞋,绵密而细致,鞋头有两朵粉色的绣球,穿越80多载的岁月,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它随主人出征万里,又回到了故乡。那位为心上人编织草鞋的春秀姑娘,早已牺牲在黑暗的岁月。那位红军战士谢志坚,晚年将草鞋捐献给长征纪念馆。临终那年,他让儿孙搀扶着,3次来到纪念馆,凝视着那双珍藏了一生的草鞋。那双鞋,承载着他对岁月、对青春、对爱情、对使命的刻骨记忆。5月20日,在这双草鞋前,总书记看了良久,良久。
“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序言中这样说。
是什么支撑着这支平均年龄25岁左右的队伍开动双脚,不惧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成为后人敬仰的红色铁流?
是红军战士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
老红军谢宝金的故事,在这片红土地上广为流传。踏上漫漫长征路时,为了保护中央军委仅有的一台发报机和发电机,上级派了一个128人的加强连。爬雪山、过草地,战友一个个倒下,于都人谢宝金发誓:“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背着它走到底!”到达延安时,这个加强连只剩下3个人——其中两个来自于都。1976年,回乡当了供销社收购员的谢宝金去北京看病,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看到了这台老发电机。他几步跑上去想摸一摸,被工作人员阻拦,这位正直老实、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的人掉眼泪了:“这台发电机是我背着它走完长征的,像我的儿子一样亲啊!”
“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了最好的注解。
传承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长征大桥、红军大桥、长征大道、红军大道、长征广场、长征宾馆、长征源小学、长征源大剧院……在这里,你处处会与红色的岁月、红色的故事相遇。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组送郎当红军的雕像,中间的这位红军战士还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但为了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他毅然告别了自己的爱妻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参加了红军。看着这组雕像,再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妻送郎、母送子、父子兄弟同上战场的情景又浮现在我们眼前……”9岁小红星讲解员冯馨怡的讲述让游客们悄然伫立。
时值端午假期,纪念馆里游客如织,到处可见穿着红军服的小红星讲解员。易鼎立16岁、张菁涵8岁、肖一博6岁……这些孩子利用节假日轮流来做义务讲解员,整个团队有上百人。“我们要把这些感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孩子们说。
讲解员钟敏在纪念馆整整讲解了20年,但每一天,每一次,都还会有新的收获与感动。不久前的一天,陕西2000多名学生坐红色专列来研学,钟敏讲完,在大厅偶遇他们的历史老师,素不相识的老师伸出大拇指点赞:这个时代,孩子们需要理想信念的教育!
一位红军后代,利用周末从北京飞过来,到渡口、到纪念馆回溯先辈的足迹。那一次,钟敏整整讲解了两个小时,说者、听者都热泪盈眶。中午,那位游客一定要请钟敏吃饭,席间他慨然举杯:第一杯,敬烈士先辈,第二杯,敬于都人民,第三杯,敬伟大的新时代!
那一天,李灿美在老家遇到村里最老的老人,老人说起当时李灿美的父亲和战士们在禾坪上集中,准备开拔的情形。“那时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现在你也老了……”
十送红军时,君问归期。归期写在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上,写在历史的记忆中。
时光飞逝。
而时光承载的初心和使命,镌刻在这块红土地上,镌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这一刻,在于都县艺术中心排练厅,正在加紧排练的长征源合唱团歌声嘹亮:“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一刻,在当年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第一渡口对岸,开发新区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这个渡口见证过万里长征第一步的艰险,也见证着新长征路上的日新月异。
这一刻,在总书记曾亲切访问过的潭头村孙观发家,他的孙子孙女正在嬉戏。窗外,池塘静谧,空气清新,新农村的景象令人陶醉。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脸上满是笑容。
这一刻,在梓山镇富硒蔬菜产业园的蔬菜大棚,丝瓜、冬瓜、四季豆……饱吸了雨水,长势喜人。“上次总书记过来时,这茬儿丝瓜才点点大,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大了……”技术员杨龙明抚摸着丝瓜。他身后,那行字格外醒目:“共产党就是给人民群众造福的,党中央现在一门心思琢磨的,就是使我们的农民和广大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还会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这一刻,在于都,在赣南,在江西,在中国大地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面开展。
(本报记者 付小悦 胡晓军 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