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始终以“培养优秀本科生”为己任,以“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紧紧围绕“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学养深厚、探索创新的商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青年学生“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平台,组织青年学生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等时代主题,深入农村农户、社区居民、企业工厂等基层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将青年担当、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商科大学生实践育人新路径。学院学生团队的最新成果《互联网金融离农户究竟有多远?——基于江苏省1849个农户的调查研究》的调研报告就是这一育人机制下的最新成果,该成果荣获第十六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课堂思辨孕育实践新问题
在《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课堂上,师生们专题研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与课程主题“互联网金融”间的关系。近年来,以移动支付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并已开始渗透至广大农村,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京农贷和农业众筹等针对农村的互联网融资服务,对于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机构融资支持服务的农户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但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对使用者有着较高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加之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相关服务的不完善等情况,致使农户从心理上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可能产生排斥。因此,为更好地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金融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研究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排斥现象及成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农村居民新的金融渠道,能否缓解农村居民的金融抑制,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能否有效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等问题。
深入农户调研求解实践难题
为了弄清楚课堂上探讨的这些问题,由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闵诗筠、高悦、卢佳琪、叶婕妤、张奕琳等同学组建起学生团队,在反复探讨确定调研方案后,项目团队通过三轮预调研发现问卷中的各种问题并结合指导老师建议进行了不断修改,确定了终稿问卷。同学们利用假期时间,围绕农户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供给需求及使用情况,深入江苏省13个地级市、46县、311村开展了调研活动,共采集到1849份有效数据,撰写了题为《互联网金融离农户究竟有多远?——基于江苏省1849个农户的调查研究》的调研报告。
调研发现,尽管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已开始受到广大农户青睐,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排斥程度也弱于传统金融排斥,但江苏省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水平总体上仍中等偏高,其中农户对互联网融资方式的排斥程度最高、投资其次、支付最低。而且,这一排斥现象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即苏南地区农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排斥程度与苏北地区相比较低,这与苏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互联网金融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有直接关系。但是,苏南地区的农户在互联网融资方式方面却表现出较苏北地区更高的排斥程度,这可能是由于苏南地区传统金融服务供给较好、融资服务方式较为多样,以及农户行为习惯转变较难等有关。
同时,基于现有相关研究和调研数据,团队从意识观念、知识素养、技能掌握、基础设施、经济收入和政策支持等六个维度进一步剖析了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的成因。调研发现,农户自身原因和政策支持是导致农户排斥互联网投融资的主导因素;而在农户自身原因中,意识观念影响最大,其次是知识素养和知识技能;另外,基础设施和经济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弱。
运用所学助推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
在调研实践中,同学们发现农户对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的诸多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或产品缺乏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同学们主动开展了“金融知识进家门”志愿活动,利用寒暑期时间去往各乡镇为农户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为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和发展贡献力量。同学们还希望通过研究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问题为缩小城乡差距、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学校向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交了咨询建议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基于农户风险偏好的产品,拓宽营销渠道,并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发挥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潘镇 易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