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迎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历史时刻

    作者:陈志文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8日 08版)

        20年前的大扩招,让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8年,全国招生总量仅有108万,1999年,招生总量增至160万,净增长52万。1990年全国招生60.88万人,到1998年招生108万人,也就是说整个90年代总共也仅增长48万人,但1999年一年就增长了52万人。而到了2018年,我们高校招生总量已达790万人。

        与此相同,我国高校总数也快速增长,由1999年前后的1000所左右,增长至2663所,在校总人数也已经逼近30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我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在大扩招与人口下降的背景下,快速提高。大扩招4年后,2003年,我们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教育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但2015年我们就提前实现这一目标。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快速逼近50%的目标,超过50%,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我们必然在今年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人口大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这20年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撑。

        2018年,全国有近一半省市录取比例超过了90%,可以预见2019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会达到这个水平。

        我们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我们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于是,就有了“211”“985”“双一流”,我们需要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大学。

        与之相匹配,因应新形式与新需求,我们也对量人的这把尺子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2014年,我们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系统地从考试到录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考试科目上强调学生的选择权,让考生从史地政物化生中自选3门;为扭转应试教育局面,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放入高考;录取上也推出综合素质评价,强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希望改变唯分数评价人的不足,更全面科学地选才。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14个省市进入高考改革周期,尤其是日前刚刚公布方案的8个省市,考生众多,遍布中西部,也更有代表性,高考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但无论怎么改,都不能改了公平。因此教育部近期发布了一系列涉及特殊类招生的新规,核心就是压缩高校自由裁量的空间,杜绝各种舞弊可能,确保公平公正。

        历史有很多巧合。大扩招20年后,我们再次上演了一次大扩招,高职扩招100万。

        高职扩招100万,不仅有应对经济压力的考虑,更有主动而为的谋划:为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优质的劳动者。这显然对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布局与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新的三种生源,转业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显然不可能全职就读,大部分只能是在职就读,怎么管理教学?新的三种生源,显然不在乎那张毕业证,更在乎的是实用的技能,能够养家糊口,我们又怎么办?新高职的定位与要求,显然在一个层面也与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定位重叠,这些整合也势在必行。没有高等教育治理与办学指导思想的根本性改变,这100万落实起来并不简单,这也是在倒逼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当招生量超过报名人数,当专科文凭唾手可得时,大家需要拼的就是质量,是真正的职业技能。

        20年前高校的大扩招,推动力量主要来自教育外部,更多是从社会发展与治理角度考虑,此番高职大扩招,推动力量仍然来自教育之外,来自国家发展的需求。对照20年前的大扩招,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此番改革必将再次引发中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带的巨大变革。

        (作者:陈志文,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