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使命,是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建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实质和目标内涵的高度凝练与本质概括。作为教育方针核心要素的“劳”,蕴含着“一种精神”“两种态度”“三种行为”“四种观念”,其中劳动精神是核心,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基本态度,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行为范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价值观念。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劳动教育认知体系。根本目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增进劳动体知、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要坚持一贯制、一体化原则,用系统思维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建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和未来职业劳动教育相衔接,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层次上要加强统筹规划,体现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特征的渐进性和大学阶段劳动教育的承前启后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在普及劳动教育概念、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等劳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积极的劳动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专业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学、做、悟,展现劳动风采、体悟劳动艰辛、感受劳动快乐。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相结合原则,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统筹协调社会、家庭资源支持服务大学生劳动教育,把社会能人、工匠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引入学校,构建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家庭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教育的“大合唱”。
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
课程和实践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要着力改变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被窄化、弱化,实施途径相对单一的现状;着力补齐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内容、缺渠道、缺载体、缺路径的突出短板;着力改变“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现象和劳动教育“娱乐化”、边缘化的问题;着力避免走入“没有劳动教育”“没有劳动的教育”或“没有教育的劳动”的误区。
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高校要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高校优化劳动教育全系统建设,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探索劳动教育独立课程,开设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教育学等一系列“劳动+”课程,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探讨,丰富劳动知识,提高劳动理论素养,增强劳动价值认同。要深化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深度融通,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适时适当适度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劳动、辛勤劳动,学会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要具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要通过专业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第二、第三课堂,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参与无酬或有酬的普通劳动,让大学生在生产劳动体验中获得技能技巧,培养劳动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投入劳动生活的全面准备。
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文化进步和教育提升,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越来越呈现出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致力于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要铸就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和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一方面仍然要重视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体力劳动,以获得技能、磨炼意志、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加强网络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科学处理网络劳动,遵守数字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休闲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劳动和休闲自觉自为地统一起来,学会忙中有闲,劳逸结合,健康劳动。要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新价值,劳动与德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人民的品质,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品性,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劳育与智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发现问题,培养兴趣,启发创造,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劳育和体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磨炼意志,强身壮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直、善良的情操。劳育与美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践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育人信念,需要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内涵上正本清源,需要高校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开拓创新,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折不扣地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作者:潘玉驹 陈文远,分别系温州大学宣传部长、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