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6日 星期四

    海洋命运连结人类命运

    作者:何广顺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6日 16版)

        广东阳江海陵岛上的人家。肖远泮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岛海岸线风光。新华社发

    编者按

        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在中国杭州成功举办。六月八日,我们又将迎来第十一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海洋日的活动主题是“珍惜海洋资源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旨在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深化“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的理念,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留下永续造福人类的“蓝色银行”。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面向世界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笔者认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将国家海洋利益与全球海洋利益有机结合,将海洋未来命运同人类未来命运紧密联系,将海洋生产价值与海洋生态价值有机贯通,推动新形势下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指明了方向。

    一脉相通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对海洋资源环境特性的科学认知和对全球海洋治理趋势的准确把握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双重基础。

        一方面,全球海洋具有“一脉相通、互联互动”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特性,其与生俱来的广阔性、包容性、流动性和连通性决定了命运共同体的鲜明特质。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作为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影响着全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生态安全,大规模洋流运动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也是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财富和宝贵空间,人类食用蛋白质的20%以上来自海洋,全球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海岸带地区。从最初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演进,再到大航海时代的商品流通、国际贸易,及至当前各国间寻求合作、建构秩序,海洋一直是大陆间、国家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平台。

        另一方面,海洋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保护优先、和平合作”的主导价值与目标愿景。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发展是包括海洋在内的全球治理两大主题,海洋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大势。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全球海洋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陆源污染、非法捕捞等传统问题层出不穷,微塑料、海水酸化等新问题影响深远,“蓝色经济,绿色发展”虽已逐步成为各国共识,但缺乏监督和协调不畅等矛盾困境尚待解决,亟须新的合作理念与设立新的机制模式。从和平发展的角度来看,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的安危和利益,我国真诚希望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海洋危机与挑战、和平利用海洋提供了路径选择。

    生态为首 建设清洁美丽之海

        “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指引下,高度凝练并汇聚形成的我国参与引导全球海洋治理改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以促进人海互利共生、服务全人类利益为最终目标,内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生态为首,坚持绿色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之海。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美丽海洋已成为更多人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就要充分认清全球各国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环境形势,共同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经济为本,坚持互利共赢,建设繁荣发展之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等合作日益紧密,加强海洋经济合作、寻求最大公约数、共享发展成果成为国际共识。中国在自身沿海、依海、向海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意愿也有能力为促进全球海洋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包括用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共同增进全球海洋福祉。

        科技为引擎,坚持开放合作,建设智慧创新之海。海洋科学技术是人类探索未知海洋、开拓知识前沿、解决重大全球性海洋问题的关键手段。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应深化国际海洋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搭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和积极发起国际海洋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提升创新驱动体系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文化为纽带,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多元包容之海。东西方海洋文化沟通的历史源远流长,闻名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国外使臣来华,都是海洋文化共生共存的有力见证。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就是要尊重差异、增进认同、促进包容,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同愿景。

        政治为保障,坚持平等协商,建设和平安宁之海。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人民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构建新型国际海洋秩序,倡导各国应坚持平等协商,完善危机沟通机制,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

    多方努力 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改革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要做倡议者,更要成为建设者和主力军。要以负责任海洋大国的历史担当,肩负起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改革建设的时代重任,以开展海上合作为主线,推动多方努力,久久为功。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主导,搭建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统筹各级、协调四方的主导作用,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加强海上合作顶层设计。加强战略对接与对话磋商,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海洋交流合作机制。将当前合作重点放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在防治海洋垃圾和公海捕鱼管治等方面率先建立治理机制,深化海上安全执法、打击海上犯罪、海上联合搜救等领域合作,共同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智库助力,夯实能力基础。科技是催生历次产业革命和引领全球体系变革的关键。推动各类智库围绕微塑料污染、气候变化、海水酸化等全球性海洋问题,倡导发起国际海洋大科学工程,开展大规模和全球性联合研究。建立数据共享、各国共惠的全球海洋观测网,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技术进步,研发环境友好型海洋技术,破解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企业践行,推动理念落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承担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者、先行者、传播者的重要使命,各类企业可在不同层面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力争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攻克重大关键问题等方面尽快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共建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和海洋经贸合作区,共同规划开发海洋旅游项目,打造海洋旅游产品,帮助当地减贫脱贫,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

        公众参与,增强内生动力。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提高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形成强烈的海洋文化自信,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要把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做好海洋意识舆论引导,巩固拓展“6·8世界海洋日”、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宣传、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效,推动形成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何广顺,系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