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戴秉国近日在主题为“俄罗斯和中国:新时代的合作”的中俄智库高端论坛上强调,“中俄友好大厦不是用纸糊起来的,甚至也不是用砖砌起来的,而是用超高强度的钢铁构建起来的,是两国的民心凝结而成的,是雷打不动、任何外力所摧毁不了的,而且我们双方还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加固”。此间俄政界、战略界及民间友好人士对此纷纷表示赞同,认为俄中友好大厦是建立在文明观、价值观一致或相近的坚固基石之上的。
中俄拥有非常相近的文明观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洛马诺夫认为,习主席在上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阐述的文明观,“非常正确,俄中两国在该领域的认知十分相近”。他说,俄主流社会高度赞同习主席的文明观,认为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洛马诺夫说,俄罗斯文明地位问题并非“新鲜话题”,其实质是:在西方,俄罗斯被认为是外来的、“东方”的一部分;在东方,俄罗斯则同样被认为是外来的、“西方”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俄罗斯越来越意识到自身文明的“独特性”,即她既非完全是东方文明,也非完全是西方文明。俄在未割裂与西方长期存在的历史联系同时,不再尝试在西方文明中刻意为自己打造新身份,更不允许西方从外部为其重塑身份。
俄罗斯学者普遍认为,过去20年,普京开创了俄罗斯发展模式:具有西方制度表象形态特征,运作中则植根于俄罗斯文化土壤之上,属于典型东方式的内核。此间战略学界提出,该模式在普京本届总统任期表现出的特征更加明显。
普京曾指出,俄罗斯“能够而且应该充分发挥其文明模式、伟大历史、地理及其文化基因,并将欧洲文明的基础根基同与东方互动的数百年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强调,当今面临着一个选择,“这世界究竟将被强权所胁迫,还是应当对话和相互尊重?”他认为,俄罗斯拥有独特而自主形成的文明,但其并不表现出排他性特征,“如果没有像印度、中国、西欧、美国等诸多独特文明,人类历史不可想象,在此复杂文明体系中,各文明相互补充、彼此丰富”。他还赞许俄罗斯19世纪杰出思想家丹尼列夫斯基的名言:“没有哪种文明可以自我夸耀说,其文明发展已经达到顶峰。”洛马诺夫说,“由此不难看出,俄中两国领导人的文明观非常相近”。
事实上,普京不止一次表达对中华文明的尊重之情。2016年10月,他在“俄罗斯在召唤”投资论坛上说,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很大的独特性,而人类的未来,当然取决于共享成就和在这些文化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领域,盎格鲁-撒克逊、俄罗斯、中华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你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拥有千年历史的伟大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会是什么样子!”2018年10月,他在瓦尔代论坛回答提问时说,与美国相比,中国和中国人民毫不逊色,“中华文明古老而伟大”。
中俄坚定捍卫国家主权
中俄两国独特的睦邻友好关系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尤其是相互理解各自的发展模式,加强发展经验互鉴,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作出了重大贡献。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经指出,现代国际关系的范式是一种广义上的竞争,其对象是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只有加强相互理解,才能在各自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及双边合作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配合与协作。
在普京总统的语境中,“主权”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去年5月,他在回答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有关美西方制裁的提问时说,俄罗斯要么是个主权国家,要么干脆就不会存在,“当然,我们的人民总是会选择第一个”。今年2月20日,他在发表2019年度国情咨文时重提主权,称“俄罗斯之前是、将来也会是一个主权国家。她要么如此,要么不存在。有些国家可能不是主权国家,但俄罗斯不会”。
中国领导人、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尊严的决心同样坚如磐石。在美国对华挑起贸易战的谈判桌上、推文里,美方不断向中国提出蛮横无理要求,其中包括限制国企经营发展等。显然,这超出了贸易谈判的领域和范畴,触及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面对美方“试图侵犯中国经济主权、逼迫中国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行径,中国亮出了“我们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鲜明立场。
洛马诺夫说,人类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是好的,但世界并不太平,有人希望掀起狂风大浪。在此艰困时刻,俄中都应当要坚定维护自己“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权利。
中国社科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认为,中美贸易战给中俄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他说,面对美国制裁和贸易战压力,“中俄两国应该共同努力,发展包括经贸在内的全方位合作”。
中俄加强交流互学互鉴
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我们这一代人也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习主席对俄罗斯文学的喜爱,在俄政界、文化界及媒体上引起了强烈共鸣。俄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认为,习主席对俄国情、文学相当了解,显示他对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尊重。俄著名汉学家卢基扬诺夫惊叹习主席的博学多才,谈到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俄文豪时如数家珍,“习主席对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本质有着深刻了解”。俄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对习主席说,看“您对俄罗斯作品这样熟悉,我很惊讶,在我们俄罗斯好多人都没看过这么多”。洛马诺夫则说,习主席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在俄民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在俄社会中由此形成了对中国最高领导人非常积极、正面形象”。
2006年3月22号,普京总统访问河南登封少林寺。一个半小时里,他欣赏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武术表演,特别是对8岁小孩释小广表演的“童子拜佛”很是着迷。待表演完毕后,他还欣喜地抱起了释小广,将他扛在肩上和大家一起拍照留念。
普京到访,带动了“少林热”。此后不久,来少林寺景区来的外国游客明显增加,俄罗斯游客也比以前多了不少,人们想看一看当时普京访问时候的情况。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说,普京到少林寺访问为少林寺对外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高端的机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型活动,民众参与广泛,社会反响强烈,中俄彼此成为对方民众心目中最友好的国家之一。
为促进俄中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中国光明日报社与俄罗斯塔斯社先后举办“中俄互评最有影响力的十部文学作品”“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等活动,形成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两国友好合作凝聚了更多力量,据悉,俄著名电影人费·邦达尔丘克正与中方筹划合拍讲述关于上世纪30年代苏联飞行员帮助中国飞行员抗击日本侵略者故事的影片。此间观察家指出,两国合拍电影无疑可向世界展示中俄相同的“二战史观”。
正如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在题为《中俄关系的金色十年》文章所指出的那样: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俄兄弟情深不会改变;不管前进道路有何险阻,中俄共谋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心不会改变。期待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中俄建交100周年之际,中俄关系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本报莫斯科6月2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