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9日 星期三

    用诗歌反映时代气象,凝聚时代精神

    ——青年诗人谈如何践行责任与担当

    作者:罗铖 阿炉·芦根 张巧慧 冯娜 年微漾 蒋志武 黄成松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9日 14版)

        【文艺观潮·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诗歌】

        【本栏目由文艺报社、诗刊社、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

    诗人应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先锋

    罗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当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诗人应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先锋,认识身处的时代特征,反映现实生活,最重要的是清醒地思索自己肩负的责任。正如铁凝所说,“有时只有进入到更大的历史尺度中去重新观照,我们才会蓦然意识到,某些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我认为“更大的历史尺度”既指悠远博大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厚重璀璨的经典文艺作品,还指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潮和作为,也指在变革中高远的文艺理想和广阔时代中壮丽的文艺景观。诗人只有具备纵横古今的豪迈胸怀和宏大气度,才能深刻汲取根植于传统的精华,背倚耸峙的群山,瞭望空阔的未来。只有文化有根,才能文化自信;只有文明有源,才能初心不改。如今,诗人身处新时代,自当投身于时代的洪流,熟稔自我与传统的关系,实现自我与生活的融合,激发自我与汉语的活力。新的时代要有新的美学原则和艺术品质,诗人要不断拓展个人眼界和精神视野,提升汉语的表现能力和艺术空间。诗人只有敏锐地捕捉时代氛围的变化,真切体悟思维方法的改变,深刻洞悉情感结构的潜流,及时反映生活方式的独特,才能使诗人的生活立场、文本品质与价值表现卓然于世。

    新诗创作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发声

    阿炉·芦根

        新时代的诗歌理应有新的作为和风度,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发声。诗人李云说:“新时代需要真诗,需要能客观和诗意地反映时代特征的真诗。”有地气的诗歌才是真诗。我写过很多祖先崇拜主题的作品,但写出来之后,拿给别人看,或者自己阅读,诗里的主人公,不管是曾祖辈的人,还是更高辈数的先人,都让人觉得很抽象,仿佛是“生造”的事物,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生存状况、思维结构、知识水平,以及人生观与世界观,只能以耳代目。一时的亲情的感性抒发,只能安慰自己。所以,真诗要立足当下,回到生活现场,回到烟火人间去。何况,写真诗,是一种担当。诗人谷禾曾说:“诗歌创作不能沉溺于自我的小悲哀和小感动、小情绪,沉溺于语言内部炼金术的小伎俩。”这是艺术自觉和自省,也就是“写诗和诗的担当”。写真诗需要真心真情真诚,需要一股子“真气”。新时代需要接地气的诗歌作品,要做好地域与地气的综合思考,做好精神原乡的守护与传承。在这方面,“自然诗人”早已做好示范,与一草一木神交,与一人一物亲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步调一致,这样方能铸就真诗和好诗。

    从具体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真与美

    张巧慧

        互联网与新媒介的出现,给诗歌创作与传播带来新的动力。诗人群体早已不再局限于学院里的知识分子,诗歌题材与作者群体下沉,更多工薪阶层、农民诗人拿起手中之笔。中国新诗借助新媒介走入公众眼中,成为“玻璃展橱式”的半敞开空间。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诗歌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体觉悟中,获得更大的写作基数。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诗歌的良莠不齐和评价标准的塌陷,以及诗歌创作的自我化、碎片化、口语化等病症,更多的写作面向自己的内心与个体经历,缺乏大气磅礴的时代宏章。新时代诗歌,应该在日趋成熟的写作技巧中,孕育更宏大的写作,将现阶段过于沉湎于向内的写作转为向外的担当。建立在具体可信的生命质感之上,又超越个体;建立在中国式审美和民族意识之上,又超越民族。从具体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真与美,完成诗歌写作内外兼修的过程。众声合唱,让个体的声音汇聚成时代的歌声。无数人期待着新时代具有东方特质的语言与精神力量,期待史诗般恢宏的诗歌作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的广阔天地,描绘人类共同的命运。

    诗人要成为时代最卓越的对话者

    冯娜

        中国新诗百年,是一个不断获得新经验,同时也在不断丰富民族语言的过程。诗人使用语言与世界对话,而语言是在时代中演进的。在任何时代,无论诗歌语言还是人们日常的言谈,都跟我们生活着的真实世界息息相关并相互匹配。所以,一个诗人不仅要关注诗歌内部的变化和递进,更要关注外部现实世界对语言的建构和重塑。所有时代的诗人,都理应成为与时代最直接的对话者,也应担负起建设母语及其诗性的责任——我觉得这也是考察一个诗人是否成熟、是否具备写作自觉的一个向度。这就要求诗人具有对所处时代的深刻洞察、对新的生存经验的体悟、对新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对新的美学体系构建的意识和能力。新时代的诗人不仅仅是一个自我的歌者,他的吟唱应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他必须要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思考我们共同的处境和去向。什么样的诗歌才会穿越漫长时日拥有未来时代的回响呢?那便是歌颂人类伟大的记忆、伟大的创造,诗人也因之成为了每个时代最卓越的对话者。

    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

    年微漾

        新诗诞生以来,产生了不计其数的诗歌作品。经过历史的积淀,能流传后世、成为经典的作品只有少数。纵观这些作品,题材和内容都与它产生的时代互为观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诗人在写作上才能规避许多错路弯路。今天不少新诗存在着无病呻吟、格局狭小、立意浅显等问题,无论其对语言如何粉饰和装扮,都无法掩饰作品在精神世界、思想深度上的单薄和无力。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创作者们缺乏对现实的深度关注和介入。诗人应着眼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写出更多让读者可以感知时代温度的作品。创作一首优秀的诗作,不只是在文本上仔细雕琢打磨,更需要诗人亲自参与、体认和融入这个时代和社会。诗人要承担起传播诗情、净化心灵的责任,提振诗歌创作的使命感。诗歌协会也要提高举办活动的在场感,不仅要召集诗人举办各类诗歌活动,更要让这些活动真正走进民众,把诗歌价值传递给他们。

    时代的大变革大进步是诗人应该面对的现实

    蒋志武

        世界上没有一个诗人能脱离时代写出好作品。一个优秀的诗人必定非常看重自己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感慨:诗歌与时代渐行渐远。诗歌已成为小众的精神寄托和消费品,很多70后、80后诗人更是只关注自我,在观念上、审美上和诗歌语言上运用了更多反传统、反事实,造成诗歌的暗涩难懂,脱离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每一部契合时代的作品,必定书写和记录历史的进程和重要的时段,书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书写民族的伟大精神、文明、山川河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那种与时代一味疏离的诗人写出的诗必无活力,刻意在诗中回避自己与时代关系的诗歌是不自然的、不真实的。今天,生活让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新变化,科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让我们看到过往几代人想都想不到的人和事。这种时代的大变革、大进步,是诗人无法回避和应该面对的现实。诗是思想的升华,是意志的提炼,更是时代向前发展的产物。只有将诗歌写作站立的角度找准了,诗歌写作的基点才是牢固的。能自觉将民族和本土的文化意识和主体意识植入到诗歌写作中,并规避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诗歌才是好诗歌。

    诗歌应注重书写现实引领风尚

    黄成松

        面对新时代的召唤和要求,诗人如何参与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用优秀的作品铭刻时代的黄钟大吕、构筑时代的宏大史诗,是值得每一个诗人认真思考的。诗人作为时代的书写者,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激情拥抱这个时代,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去讲好中国故事和个体故事,或慷慨放歌“大江东去”,或低吟浅唱“晓风残月”,都要在新时代发出自己洪亮而独特的声音。新时代的诗歌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现实书写,坚持以“民胞物与”“先天下之忧而忧”“感时忧国”的人文情怀,及时、敏锐地介入现实,融入生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频共振。用诗歌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并将自己的认识和理想传达给人民,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从精神上启迪人、激励人,这是新时代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的诗人要自觉地融入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追随时代前进的脚步,高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旗帜,以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浇筑时代精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