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6日 星期日

    神农架护林人:寒寂中的坚守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6日 11版)

    云雾缭绕的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本报记者 张锐摄/光明图片

    立夏刚过,雪中觅食的神农架金丝猴。本报记者 张锐摄/光明图片

    本报记者张锐(左)采访神农架巡护人员。向平洋摄/光明图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

        5月7日,立夏后的第一天,记者登上海拔2960米、被誉为“华中第一哨”的神农架国家公园神农顶民兵哨所,云雾笼罩,白雪遍地,寒风刺骨。

        “在这里,因为雨雪和大风,一面崭新的国旗一般不到半个月就得更换一次。”神农顶民兵哨所第七届哨兵王大志说。哨所担负着方圆104万亩自然生态资源的防火瞭望等任务。早年间哨所条件极其艰苦,缺水缺电,一遇大雪封山,有时几个月都见不到人影,所以前五届都是夫妻哨。在哨所,哨兵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与王大志值守哨所同样艰苦的还有59岁的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红坪林场铁厂河管理所所长邵定春,他要时常入山进行远程巡护,起早摸黑,有时“两头不见亮”。

        “今日到温水村三组沙坪子,主要入林排查是否有采集七叶一枝花现象。经查,没有发现什么情况。山林中全是绿色,各种花开得很艳。”在红坪林场红岩沟护林站,打开邵定春的巡护日志,5月4日这样写道。邵定春本是一位子承父业的伐木工,砍了20年的树,在2000年,他转产为护林员。如今他的儿子邵荣虎也已成为神农架国家公园管护人员。从砍伐到保护,邵定春一家三代人都与森林结下不解之缘。

        深林大山中鸟鸣叶响,更显人的孤寂。“基层巡山护林艰苦枯燥,我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与记者同行的巡护队员邵荣虎也曾疑虑过动摇过。但父亲告诉他“一辈子可以干很多事,但一辈子能坚持干好一件事就是成功”。如今,邵荣虎早已下定决心坚守神农架,传承父辈的神农精神,用点滴汗水为青山站岗,为绿水放哨。

        不只是林业人履职尽责保护自然,神农架村民也将保护生态变成了自觉。

        “我不砍一棵树,要留给子孙后代。”神农架林区木鱼镇青天村村民林廷洪说。他宁愿花高价从外地买木材修栈道,也不舍得砍伐自己种的树。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超计划采伐,他被判刑两年。出来后,他开始栽种“还债林”。如今林子已有5000余棵胸径在20~30厘米的树木。他说,有时站在林子里都会高兴得流泪。2017年,他被授予“生态保护模范”称号。如今,同林廷洪一样,保林护林已经成为神农架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70年,绿林的消长,见证着神农架与祖国同奋进的壮阔历程。

        无论是响应国家号召,拿起斧头锯子开山伐木,为国家输送300多万立方米木材,还是依照政策,全面禁伐变身生态护林员,几代神农架人发扬神农不畏艰险,“架木为梯,采尝百草”的精神,克难勇进、舍小我成大我,铸就了北纬31度的“绿色奇迹”。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