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斋】
荠菜,别名野菜、地菜、野荠,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遍布我国南北各地,春寒料峭中,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俯仰可摘。《诗经·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尔雅》中也有:“荠菜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的说明。可见荠菜在我国生长最少亦有两千年以上。
荠菜自古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爱物,它是春天的美食,家喻户晓,“春在溪头荠菜花”,文人常会吟咏这句诗。诗句原出自辛弃疾一首《鹧鸪天》词,全词为:“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白居易在《春风》诗里也说:“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把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相提并论。
与其他野菜相比起来,荠菜的味道是最好的,一来无腥苦;二来无怪味,摘些叶子用手一搓,便有淡淡的清香。与其他食材放在一起,淡者出味,浓者提鲜。可炒、可烩,多则可以剁肉拌之做馅,少则炒个鸡蛋或弄个鲜汤也是令人舒爽不过的事。
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桌上的佳蔬,也是皇家贵族的美食。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春饼”,其主要成分就是荠菜。“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表明荠菜在古人眼里的身份。
这种讨人喜欢的野菜,诗人陆游对它情有独钟,他曾多次写道:“今日食荠极美,虽小甘于五味,有味外之美。”并写诗称赞:“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等等,好一派田园风光。美食家苏东坡推崇荠菜,称赞荠菜能健胃消食,嗜食不厌,炸春饼以荠菜作馅料,较其他馅料清香。到了清代,郑板桥在其画中感叹:“三春荠菜扰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
周作人在他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也有一段描写荠菜的文字: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一段风雅的传说,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现湖北孝感),见乡民头痛难耐,便找来野鸡蛋和荠菜,煮给人充饥。当地人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就延续至今。
荠菜也叫“报春菜”,春寒料峭之时,别的野菜还不见踪影,它就已经在田间地头出现了,带着锯齿的翠绿荠菜叶在每年的三四月间最为鲜嫩。荠菜用它的美味,延续了人们对它的千年钟情,吃的是一种情愫、一种心情、一种追忆。浸淫在荠菜的味道中,会萌生出许多乡村生活的质朴和美好回忆。
(作者:徐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