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万里行】
青少年“小眼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2019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 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等要求,规范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规范眼视光医疗器械使用行为。而市场上一些“视觉康复”机构推荐患者中医按摩、针灸治疗的疗法、中草药药膏、治疗仪,产品功能五花八门,可谓鱼龙混杂。那么,这些治疗器械和疗法真能达到他们承诺的疗效吗?面对这些近视防控产品,家长和学生应如何提高辨识力?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主任唐萍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朱鸿。
记者: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护眼仪”“护眼按摩仪”等设备,声称“运用生物磁学、中医传统经络学、中医美容学等原理,通过脉冲磁场和穴位按摩以及远红外线热敷加热,微电脑芯片控制技术对眼部热敷、震动、柔压”等,从而达到“帮助眼部增氧通络,增强眼部晶状体调节能力,恢复睫状肌弹性”等效果。您认为这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而言,所承诺的疗效能达到吗?其原理符合科学常识吗?什么样的患者适合使用这些设备?
唐萍:关于运用按摩、热疗、脉冲治疗近视,我们曾经做过一些临床的观察。从短期来看,一些用户会反馈说看东西清晰了、舒适了,这种情况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这些产品确实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通过按摩也能起到让肌肉放松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近视的成因很多,睫状肌紧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近视形成有环境因素,如近距离长时间用眼,还有遗传因素,还有光学离焦,包括周边离焦、中心离焦等。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能“包治百病”,只是在眼睛疲惫时缓解眼部疲劳。所以,首先还是需要了解近视是否是由于近距离长时间用眼、眼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而造成的。如果是,使用仪器会缓解,但如果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作用就很微弱了。但是,如果只寄希望于使用设备,不注意改变用眼的习惯、用眼的环境,近视还可能会加快发展。
朱鸿:中医中药、针灸治疗、激光脉冲,从原理上讲,都有治疗近视的可能,但从科学角度讲,这些只是猜想,是否能起到切实疗效,据我了解,还没有足够多的、有力度的研究去证明。现在由于大众接受这方面的宣传比较多,会觉得有治疗效果,可能会忽略其他因素,比如用眼卫生习惯、户外活动时间、保障眼睛处于正常的发育阶段等,所以不能过分夸大它们的疗效,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让大众客观认识它们的作用。如果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眼健康检查,监控其视力发育,医生对其眼睛的发育有客观评估,我们对其使用设备会很放心。但如果忽略了正规检查,盲目依赖设备,发现青少年视力发育问题的时间窗可能就会错过,这就会导致近视发展。至于什么样的患者需要使用辅助设备,要分情况对待。比如,如果有青少年患有弱视,佩戴框架眼镜的同时,运用辅助的弱视治疗仪训练是有效果的,也很必要。另外,一些措施作用其实很有限,比如眼贴,最多可以通过散热改善血液循环。
记者:《通知》指出,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一些视力康复机构认为佩戴近视眼镜并不会起到控制度数增长的作用,可能越戴度数越高;一些护眼按摩仪、中医穴位按摩的宣传表述虽没有采用“降低度数”,但采用了“提高视力”等表述,其宣传例证里有度数在3个月左右降低50度以上的疗效反馈。您认为这些宣传有误导、夸大的嫌疑吗?近视视力和度数的关系又是什么?
唐萍:近视视力和度数之间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视力和很多因素有关,是一种心理物理的测量方法,它与人的情绪状态、照明环境都有关系,还与眼睛是否疲劳、眼部肌肉是否紧张有关,和视网膜、瞳孔的大小、视觉细胞的直径也都相关。所以“提高视力”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述,通过训练,视力可能会提高,但是近视可能仍然存在,屈光度并没有改善。举个极端的例子,眯着眼睛看东西有时比睁着眼睛更清楚,视力提高了,并不表示度数降低了。至于50度的改变,一个人从早到晚,度数可能会有50度的变化。越戴眼镜度数越高的说法并不成立,对于儿童来说,对周围情况的感知,80%都是通过视觉完成的。如果视觉效果不好,既会影响生活和学习,也会影响到视力的发育,所以还是需要通过眼镜来矫正。
朱鸿:商家在这里可能故意模糊了一些概念。医院检查近视之所以要散瞳验光,就是要去掉其调节力。如果一个孩子眼轴发育的程度没有跟上其正常阶段,但由于调节过强,可能表现出来的视力是比较好的状态。如果一个机构宣称能够调节视力,弱化了有关度数的问题,可能会耽误青少年患者控制近视的机会,只要视力达到1.0,就认为是其治疗效果,但这种调节过强不是其正常的发育阶段,所以这种“视力正常”只是一种假象,有可能错过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一些家长认为“戴了眼镜就摘不下来了”,对于戴眼镜有畏惧心理。我认为,如果患有了近视,还是要佩戴框架眼镜或者角膜塑形镜来矫正,因为如果在视网膜上成像不清晰,视觉刺激减少了,也会导致视觉发育的问题。
记者:对于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和其家长而言,应如何走出防治近视的误区,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疗方法,控制近视的加深和发展?
唐萍:近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所谓“视觉康复”的方法,至少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来证明。最好还是能从小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及早发现,提前预防。如果近视还没有发生,应提早预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户外运动。户外视野比较开阔,眼部肌肉是放松的,另外,阳光是全光谱的光,可以促进体内神经递质的产生,能抑制眼轴的增长。此外,还要有意识地控制近距离的用眼。其次,就是关注屈光发育档案,一旦发现较同龄孩子有异常,就要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如果已经患有近视,就要控制近视的发展,首先需要对眼睛情况做全方位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眼镜。目前,有些厂家会推出周边离焦镜、角膜塑形镜,还有低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研究证明都是有效的,我们会根据患者情况来选择。如果已经是高度近视,就需要进行密切观察,更需关注、防治其并发症和病变。
(本报记者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