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贝聿铭印证:大师出自文化融通

    作者:戴荣里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1日 02版)

        【文化评析】

        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生于1917年4月26日,作为苏州望门之后,他自幼就对上海高大的建筑产生好奇,贝聿铭先生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并获得多项建筑奖项。

        他的设计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其作品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不仅体现在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的广泛使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中西建筑文明的广采博取上。

        他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与其参透中西方文化血脉并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关系很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风格为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技术与文化的交融,功能与人性的密贴……他的设计既追求本土化途径,在继承上下功夫,又追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奉行“以光线来做设计”的原则,给人以时尚、光鲜、新颖的感觉。

        阅读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佳作,就像阅读一本经典著作,从外观到内容,都给人舒畅、优雅或者别具一格的感受。你能从他的作品里找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西方设计元素的叠加,现代建筑技术的组合,大胆挑战传统而又细心雕刻细节,每一处设计都是他学贯中西、参透中西文化而形成的佳作。例如,由贝聿铭及其儿子贝建中、贝礼中所设计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厅堂就是西式玻璃吊顶和中式园林的完美结合。

        贝聿铭先生遵循设计原则而不囿于传统理念之中,敢于跳出时空和文化束缚,走自我创新之路,在设计时广泛走访、深度调研,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和当地文化特点,善于借势、借材、借时、借机而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建筑精品。他的设计方案一般都是经过反复比对、认真打磨而做出的。有的设计历时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完成。

        有些方案面对公众的责疑和专家的追问多年,但他仍能力排众议,靠讲道理、做模型说服公众。如卢浮宫金字塔设计,开始受到公众反对,贝聿铭做成模拟金字塔将其呈现在卢浮宫广场,供全社会考察,赢得“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在设计香山饭店时,贝先生走访了众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现代设计语言设计出香山饭店,达到了建筑室内外空间与自然的交融,天人共生的中国建筑之美被贝先生诠释成最完美的香山饭店空间布局。

        贝聿铭先生不仅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用于中国建筑设计,而且善于将其移植到外国建筑的设计上。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多哈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宛如一个蒙面的少女,正面看端庄优雅,侧面看调皮伶俐”。建筑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陆地,动静的结合,成就了这座建筑的东方之美。像这种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移植和借鉴,让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富有了独特的灵魂。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对楼梯设计和排水设施的技术应用,既借鉴了现代西方建筑技术之巧,又给博物馆提升了通透感。至于用大理石材料代替瓦片,提升的不仅是观感之美,也为维修提供了便利。贝聿铭先生的设计,讲究与自然的统一、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三原则,为西方带去中国建设文化升华的样板,也为外国建筑之美落户中国提供了现实基础。

        大师驾鹤西去,唯留艺术之美存世。中西文化的交流互洽,贝聿铭大师锲而不舍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参照。

        (作者:戴荣里,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建筑大学校外导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