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职业教育改革】
2000年到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读中职的时候,石波和父母有着完全一样的想法:学一些家电维修技术然后出去打工。学校当时有高考班,班主任到家里去了几次,才说动石波的父母让他报了名。从中职升到本科后,石波也是一门心思要出去打工,或者毕业后开一个维修点。
本科毕业后“阴差阳错”回到渝北职业教育中心的石波,27岁获聘副教授,32岁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现在已是校内外知名的金牌教练。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石波坦承:“当时确实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这样发展。”
“我们还有两个20多岁就评上副高的老师,这在全是高学历人才的知名大学也不多见。”渝北职教中心校长张扬群说,“我们始终盯准一个目标,就是为全校师生搭建好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创办于1991年的渝北职教中心,现有在校学生上万人,每年面向社会职业培训上万人。这样一所名副其实的“双万人”职业学校,怎样畅通师生成长成才的路径?靠考分?靠文凭?张扬群带着课题组反复研究,探索形成了以“立业立人”为核心理念的教育办学思想和文化育人实践机制。学校首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获得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渝北职教中心,处处能感受到同学们的知书达理和朝气蓬勃。据张扬群介绍,学校从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由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对中职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场所体现的多种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中职教育学习成长期间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渝北职教中心还聘请退转军人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从学习、生活、文明、安全、创新5个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发现、展现最好的自己。“习惯养成教育是渝北区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内容。”据渝北区教委副主任蒋世建介绍,渝北区共有6所具有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超过全区高中阶段一半,区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超过1.7亿元。区教委在渝北职教中心试点五年制高职和“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搭建贯通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职教人才成长通道。2018年全区中职学校共有1275人升入高职院校,其中410人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解决中职学校因办学规模、专业方向等调整而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区财政还对中职学校聘用的专业技能兼职教师,按每人每年4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我们的办学条件确实变化很大,实训条件在全国都算得上。”张扬群说,渝北职教中心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仅2011年至2013年示范校建设就投入了3000多万元,近几年除了区财政每年近1亿元的投入,2018年至2019年学校还承担了21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学校抓师资队伍建设、抓教学科研、抓名师工作室建设、抓学生技能大赛,都“不差钱”。2014年以来,渝北职教中心已获得3项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已在重庆30多所学校和全国1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一线教师围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搞科研,过去5年自主开发了8门课程,推出校本教材200多门。
以教学科研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教师队伍专业化,提升了渝北职教中心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已连续3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018年一次获得3个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汽车部机电维修专业2017级的唐鸿飞,2018年获得了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目前正准备全国技能大赛和学校的高考班选拔。对这两件事,唐鸿飞都表现得信心十足:“我们技能大赛教练组有3个老师,有一个老师原来就是汽车4S店的技术骨干,非常厉害。”电子专业部的学生雷朝阳和路志强,刚进校时都“感觉不好”,雷朝阳一度还很自卑。现在两人都如愿进入了学校的高考班,有了明确的目标学校。“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强化了自己的优势。”路志强说。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唐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