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榆林治沙:一茬接着一茬干 誓将沙海变绿洲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马荣瑞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07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榆林亦称驼城,地处陕北,古长城遗址在它北缘蜿蜒,而长城之外,就是著名的毛乌素沙地。由于长期人为垦殖和气候演变,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黄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榆林被迫3次南迁,“沙进人退”的人间悲剧不断上演。

        1959年以来,榆林人民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根扎得深,树才能活

        1984年,榆林市定边县农民石光银响应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把家搬到海子梁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号村,带领7个伙伴一头扎进茫茫沙海。治沙资金不足,他就卖掉家里84只羊和一头骡子,东借西凑买苗款。

        功夫不负有心人,联户承包治沙首战告捷。3500亩荒沙地上的旱柳、沙柳、杨树,成活率达85%以上。这时,石光银又把目光投向国营长茂滩林场的5.8万亩荒沙上。

        长茂滩里有上千个大沙梁,其中“最难啃的骨头”唤作狼窝沙,距定边县城东北38公里,方圆6000亩,终年风沙蔽日,降水稀少。

        当年,造林员们在狼窝沙的迎风坡上每植一株树,就要拨开两三指深的明沙,再挖下50厘米的深坑,只为让绿色多一份生的希望。“那时候,治沙造林队员在狼窝沙里一待就是两个月,几十年下来,哪个人肚里没吃下两斤沙?”石光银说。经过反复尝试,他们摸索出一条乔、灌、草相结合,植树与工程固沙相辅助的治沙路子,树的成活率稳定在80%。

        树活了,风停了,沙漠变绿了。35年来,石光银带领一干陕北硬汉,累计承包造林25万亩,在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各类植物5300多万株。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林农杰出奖等诸多荣誉。

        如今,石光银开始在承包的林地上补栽樟子松,实现林区树种更新。他要赶在退休前,力争将樟子松种植面积推广到10万亩,再为沙区铺上一层“细被子”。

    唤醒沙漠自我生命的力量

        近日,记者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位于锦界镇沟掌村的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这里曾是神木市毛乌素沙地最大一块无人区,如今沙地上的长柄扁桃开出淡白色小花,引得众人啧啧称奇,不远处,占地1万平方米的毛乌素沙漠生态研究示范园拔地而起。

        走进治沙基地,会发现这里俨然是个露天实验室:有长柄扁桃组培实验室,有深埋沙土10余米的实域反射仪(TDR)动态检测植被覆盖后的土壤固碳量;有亩产仅200余斤的“低产有机小麦试验田”测试土壤改良……

        十几年来,治沙基地联合中科院地理所、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日本大阪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院所联合进行科研创新,走出了一条治沙与科研相结合的新路。

        “治沙,种树容易管护难。”这是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悟出来的道理。在基地的生态经济林套种实验示范区,记者看到了解决难题的希望:毛乌素新月形沙丘有个特点,每一个沙丘下面,就会有一个背风向阳、保水保肥的沙湾。将沙湾平整后,栽植葡萄、树莓、枸杞、长柄扁桃等经济树种,然后将沙湾间用道路连接,形成防火通道,这样,既提升了沙区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也解决了林区防火问题。

        “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唤醒沙漠自我生命的力量。”如今,张应龙的治沙基地林木管护面积达50万亩,植被覆盖率也从过去的3%提高到65%,区域内每年新增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

    向“绿色之城”的华丽转身

        2014年5月22日,当最后一架飞播飞机平稳降落在神木市大保当镇,渐渐低沉的引擎声向世界宣告,榆林860万亩流动沙丘得到全面治理。2018年6月14日,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在榆林举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中国的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

        从1959年到2019年,榆林先后涌现出了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等一大批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勤劳勇敢的榆林治沙人凭着一茬接着一茬干,誓将沙海变绿洲的决心与恒心“染绿”了毛乌素。塞上榆林,这座昔日的“沙漠之城”,正在向“绿色之城”华丽转身。

        “榆林市委市政府树立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解决好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脆弱之间的矛盾,我们将继续发扬艰苦朴素、坚忍不拔的精神,依靠科技、政策、社会力量等不断创新,丰富新时代榆林治沙精神的内涵,在全社会树立文明风尚和生态理念。”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说。

        (本报记者 张哲浩 马荣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