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

    吸引学生主动从“后排”坐到“前排”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本报通讯员 杨思炯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3日 08版)

        “刚上思政课时,我总坐教室的最后几排,很少认真听讲。”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二学生杨文杰慢慢地发现,老师的讲课很精彩。“通过参加辩论赛等活动,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充满了敬佩和兴趣,课后还找了《资本论》来读。”

        “近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紧密结合第二课堂、主动融入校园文化的‘三讲’模式,突破了思政课的时空局限,使传统教学不再囿于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学时,最终形成主体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效果持久的思政大课堂,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坐落于中原大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是该校的传统强院之一。多年来,该院一直在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体系,用丰富的教学模式和丰硕的教学成果,渐渐使思政课堂从单一到联动,让听课的学生主动从“后排”坐到“前排”,让思想政治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思政课教育教学的2.0时代。

        “我们现在基本建成了以‘四课联动’和‘三讲模式’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院长饶明奇说。通过“四课联动”,该院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以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针对课程内容特点,扎实推进四门主干课程,开展以“尚德杯”主题演讲赛、“明理杯”课堂辩论赛、“鉴史杯”历史情景剧表演赛和“筑梦杯”微视频制作赛为载体的课堂实践教学。

        “三讲”大课堂是该院特色教学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讲”,即“课上教师精讲”,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环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还要创新教学形式,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丰富饱满、教学形式新颖活泼,切实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和满意率;“课下专家活讲”,通过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国际局势、国内大事、社会热点做专题讲座;“校园文化常讲”,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润心,让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入耳入脑入心”,浸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梅认为,要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深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四课”、“三讲”,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自发成立了学习研究会。该研究会曾荣获河南高校百佳大学生社团、河南高校年度大学生社团、河南高校最具人气大学生社团等多项荣誉。

        除了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该院已连续两年从全校范围内选拔40名优秀学生开展了主题为“弘扬大别山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等的实践教学。该校的思政理论教育,不仅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和历史,真正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真让人感动!”参加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近焦裕禄”活动的物理与电子学院大二同学陈爽爽十分感慨。“去到焦裕禄曾经生活、奋斗过的地方,我真正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踏实和自信,深深感动于他的所作所为。”

        “前不久,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发文,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被批准为河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清义说,下一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要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全面提升内涵,以建设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为契机,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本报通讯员 杨思炯)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