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

    冯骥才:文学是对时代的记录

    作者: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2日 04版)

        本报天津5月11日电(记者刘茜、陈建强)“文学有一个功能,就是对时代的记录的功能,这是我所信仰的。”冯骥才在日前落幕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面对与会的120余名学者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

        冯骥才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童年时,他亲耳听过解放天津的炮声。他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最早的作品出版于1979年前后。然而,这位新时期文学作家,在社会急速转型的时刻放下小说的创作,义无反顾投身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

        他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答案可以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中找到。

        2014年起,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四部作品,而这套精装书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全新出版的合集。在这套作品中,冯骥才以非虚构的写作形式,记录了自己从青年时期到今日,半个世纪的文化人生。

        记录时代是冯骥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无法拒绝的使命。在研讨会中他说:“我的记述文化50年,不是一本自传。《冰河》《凌汛》《激流》《漩涡》,这四部书名实际是我人生经历的四个时代断层。”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冯骥才特别信仰文学有一个功能,就是对时代的记录功能。很多作家,比如雨果和托尔斯泰,他们都用小说人物或者故事记录他们所处的时代。“我经历了这样波澜壮阔的一个时代,不能拒绝把这个时代记录下来的使命。”

        共和国的同龄人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使命感与生俱来。冯骥才介绍:“这四本书,我写的第一本《冰河》,可能带有一点自传的性质,是以生命史的笔法写的;但是写着写着就转变方向了,后面写的是精神史、心灵史;写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又改成了思想史。所以,《漩涡里》这部作品中,完全没有自传的影子。”

        “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作协、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天津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