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视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们平时喝的牛奶是怎样生产的?这些疑问都可以从工业遗产中寻到答案。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让工业遗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承载了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标志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重要历史节点。当前,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如何?今后应如何加强保护和利用,让工业遗产不再“沉睡”?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全国尚存工业遗产近千处
现状:2017年,工信部确定并发布了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张裕酿酒公司、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温州矾矿等入围。2018年,工信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国营738厂、国营751厂、北京卫星制造厂、原子能“一堆一器”、山海关桥梁厂、太原兵工厂、青岛啤酒厂、沈阳铸造厂、茅台酒酿酒作坊、昆明钢铁厂等42个项目入选。
如今,老钢铁厂、旧船坞、废弃的酿酒作坊虽然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它们作为工业遗产,依然沉淀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浸染着过往岁月的独特气息,承载着老一辈产业工人难以割舍的记忆。
工业遗产,是指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包括作坊、车间、厂房、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和与之相关的生活设施、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遗存,以及生产工艺知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非物质遗存。
近年来,工信部组织对全国工业遗产开展了摸底调查,对改革开放前建成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产项目进行了梳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尚存工业遗产近千处,主要形成于几个重要阶段:一是古代手工业时期;二是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民族工业时期;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以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为代表,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行业覆盖煤炭、冶金、机械等基础行业和国防军工领域;四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的三线建设留存下来的工业遗产。
“总体上看我国具有较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周岚说,从分布时期看,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工业遗产占比约三分之二;从行业领域看,原材料领域工业遗产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装备制造、消费品领域工业遗产占比均超过五分之一。
专家认为,我国工业遗产项目时间跨度大、数量繁多,随着工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老厂矿停产搬迁,一批重要工业遗产面临灭失风险,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
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保护与利用好工业遗产是弘扬工业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精神动力。工信部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保护管理和利用发展等要求。
“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重要工业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发展的典型经验不断涌现,重视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王江平说。
老厂房“变身”为文创产业园
案例:德国的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心脏”。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败,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鲁尔工业区也一度陷入低谷。如今,废弃的钢铁厂变成了露天博物馆,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音乐厅、电影取景地。这些见证了德国百余年工业历史变迁的工业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涅槃重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球的游客。
红墙厂房、空中廊桥、脱硫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751D·PARK”,由国家工业遗产国营751厂改建而成。作为“一五”计划期间国有重点工业项目所在地,这里曾经供应北京三分之一的煤气。经过改造后,当年的煤气储罐、动力管廊等“老物件”具有了新功能,焕发出新生机。
无论是由10个12米高、直径约5米的脱硫罐改造而成的751时尚回廊,还是由老煤气厂工会图书馆改造成的一个汇聚了300多种3000多株植物的“魔法铺子”,都让人充分感受到这里的新活力。工业时代痕迹还在,但曾经的老煤气厂已“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以设计见长的文化创意园区。
据统计,目前入驻751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及辅助配套类公司已有130家,包括时尚设计、工业设计、汽车研发、家居研发、科技孵化器等。
老旧厂房是城市的工业遗产,也是城市的文化富矿。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唤醒“沉睡”的资源,是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一个重要举措。“像国营751厂这样经过改造的工业遗产还有很多。”周岚说。
在江西省赣州的“宋城壹号”文化创意园区,水泵叶轮主轴改制的茶几、铁管改造的花盆、齿轮组装的雕塑,让老工厂的“铁疙瘩”散发出文艺气息。这里曾是国家定点水泵生产企业。经过改造,老工厂的理化楼变成了创客空间,车间变成了文化体验区,就连仓库、烟囱也有了时尚的味道。
筹建于1982年的北京市双桥乳品厂,在充分保留工业记忆的基础上被改造成一个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园区,曾经的“管”“罐”等零部件被改装成了“创新号”火车,老厂房变成了不同造型的景观,吸引了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企业前来入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截至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已有798、751、铜牛等60余家老旧工业厂房改造为文创产业园区。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刘海涛表示,“文化+科技”已成为朝阳区老旧厂房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如今,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利用工业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一大批原先“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工业遗产,被精心打造为文化创意园、休闲街区、爱国主题教育基地等,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保护利用不可“一窝蜂”模仿
案例:工信部2018年印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国家工业遗产建设工业博物馆,发掘整理各类遗存,完善工业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
当前,一些地方或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注重突出工业遗产原生功能的延续使用和展示,打造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和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丽华介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已经从单一的参观模式,向公共休闲空间、创意产业园、特色街区等多元化方向转变。对依托工业遗产发展的工业设计等产业,一些地区还给予了优惠政策。
尽管如此,也有专家指出,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有的工业遗产开发形式单一、利用程度不高,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一些地方对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科普价值等挖掘整理不够,加上能整合工业文化和旅游商品的跨界人才相对缺乏,许多工业遗产未能形成应有影响力。”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王国庆说。
业内人士称,我国工业遗产既有公益属性,又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一些社会力量虽然有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积极性,但因改造投入大、受益周期长,短期租赁的业户不敢投入大笔资金,许多社会主体处于观望状态。公众认识不足,开发能力有限等,也影响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
未来,应如何加强保护利用,让更多的工业遗产不再“沉睡”?
从政策方向来看,《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支持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鼓励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街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等业态。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仲继寿认为,做好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工作离不开创新和创意。各地宜从自身实际出发,不可照搬照抄,不可“一窝蜂”模仿。
专家建议,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要做好合理规划下的市场化开发,可邀请专业团队和社会资本,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比如,对工业遗产的利用不只是卖情怀、卖文化,还可以改造成体育场馆、养老中心、培训基地,为老百姓提供“接地气”的健康、养老、教育等产品。
(本报记者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