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厦门遭遇超强降雨。虽然经历了暴雨“洗礼”,厦门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核心区域——海沧马銮湾试点区内的7个内涝点安然无恙,海沧霞光路、新阳路、新景西路等铺有透水砖的人行道很快就干了,走在上面,基本不湿鞋。“大雨天不再‘看海’,要感谢‘海绵城市’建设!”居住在海沧马銮湾试点区里的市民们纷纷为“海绵城市”建设点赞。
据了解,厦门市海沧区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着手开展试点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海沧已解决了新阳主排洪渠黑臭水体以及片区多个内涝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切实提高了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综合治理更要长效维护
2015年5月,厦门市入选国家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海沧马銮湾作为试点建设的核心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海沧区第一时间成立了流域综合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以修复城市水生态、解决城市水体黑臭、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为主要目标,海沧编制了《厦门市海沧马銮湾试点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厦门海沧区“海绵城市”“十三五”建设实施规划》。
一时的工程治理很容易,但长效的生态维护却相当困难。为此,去年海沧区进一步制定了黑臭水体长治久清管理办法,从排口巡查管理、河道日常维护、违规排污执法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不久前,海沧还举办了由黑臭水体治理延伸的文化活动——河流文化节,倡导群众共同参与治河、爱河、护河,呼吁大家关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进“海绵城市”的试点进程中,除了黑臭水体的整治之外,海沧区内涝的治理成效也让群众拍手称赞。以前“逢雨必涝”“下雨就看海”的新阳街道惠佐村,通过建设排涝泵站、新建管网、管道清淤等措施,近几年汛期均未发生内涝,周边的居民还打趣说“下雨天也敢在家门口停车了,再也不担心车被水泡了”。
构建“四位一体”解决方案
海沧试点区约3.5平方公里为工业集中区,企业海绵化改造是各地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也是海沧区海绵试点建设的重点、难点,2016年试点区内的工业厂区海绵化改造一度陷入困境。为突破瓶颈,海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辅之以策”,通过“领导带队挨家挨户走访”“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国企参与代建指导”等综合措施,共完成54家工业企业等海绵化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不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城市系统重新梳理的过程。海沧区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试点实际,综合考虑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等环节,构建起城市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问题“四位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并不断根据实践经验优化施工工艺。
在对烟厂西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时,海沧率先提出“高水高处理,低水低消纳”的理念,利用地形将相对干净的屋面雨水和比较脏的路面雨水分开处理。同时,通过蓄水模块堆砌蓄水空间,把传统的“下凹绿地”转变成“堆坡绿地”,塑造微地形雨水花园,提升室外景观层次感。
记者了解到,海沧区还引进了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北京分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成立了“海绵城市”院士工作站,大大提升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截至目前,海沧请来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有近200位,有效解决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技术难题。
匠心施工改善人居环境
市民林女士在翁角路附近上班,她说,以前每逢下雨,人行道上都积满了水,很难行走。
人行道不透水,是很多城市硬体建设中所忽视的小细节。厦门海沧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在保留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修复,修复不了的再进行改造。
在对翁角路地段的改造中,海沧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排水沟,把排水沟周围原来不透水的青砖石瓦人行道改为透水砖的自行车道,把路边杂乱无章的树林改为精致的雨水花园群。这样改造之后,下雨时,水从透水砖流入地下,汇集到生态排水沟里,不仅解决了水的行泄通道,还能帮助雨水自然净化,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调蓄和滞纳能力。
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海沧综合运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旱溪、湿地等措施,有效提高雨水径流量控制和面源污染控制能力,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缓解市政排水系统压力,提升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据了解,海沧的“海绵城市”建设一直与群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前期与居民群众沟通听诉求,施工中邀请群众观摩建设工艺,竣工验收后又请群众评价收集意见。据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马銮湾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满意度达到94%。
如今,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生态福利不断释放,海沧区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增强。
(本报记者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