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2019北京世园会】
天津,会让您想到什么?百年的北洋大学和小洋楼,杨柳青的传统年画和泥人张栩栩如生的泥塑,还是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这些,都在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天津园一一亮相。您可以慢慢走,仔细看,尝口包子,拓张年画,带走天津的纪念。
多元文化的融合
让人惊诧的应该是天津馆的色彩。这里是一座露天风格的开放式展区,如同一座街心花园,其间数度分岔,方寸之地犹如无穷尽一般。酷似五大道洋房的墙体上,长着深深浅浅的苔草,与地面上的花朵相得益彰。淡绿的菊花,亮红的长寿花,黄色带着浅紫脉线的蝴蝶兰——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
天津素以文化多元著称,码头文化、老城文化、市井文化、工业文化和租界历史留下的洋房文化在此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五大道地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是迄今天津乃至全国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之一。天津园入口处的设计提炼了五大道租界建筑的符号,同时还强化了现代开放通透的空间,体现“家园”的概念,满足游客集散、休息需求。专门布设的LED展示屏,循环播放近年来天津市园林绿化成果短纪录片。
在“天津园”里驻足参观的张文强是天津人。北京工作,天津生活,两地奔波的他感慨道:“尽管京津两地相隔不过百公里,但城区建筑文化反差很大。因为近代历史上的原因,天津是一所万国建筑博物馆。回天津,我还得再去五大道转转。”
“天津的五大道一直是国内最引人注目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我们的设计灵感来自天津五大道的窄巷宽街,我们对街景空间进行解构,提取了‘绿色林荫中、深褐色砖墙掩映牙白色木构架’的景观语境。天津园在用地界面采取无边界理念,与周边环境和相邻的北京园、河北园协调融合。”天津园的设计团队来自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陈良介绍,在考虑设计方案时,不仅突出天津特色,还兼顾了世园会周边的环境。
水与绿色是天津的内涵
九河下梢天津卫。
天津这座城市与水密不可分,是“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的重镇,也是江南漕运上达京城的必经枢纽。天津地理优势明显,不仅有广阔的海河流域作为腹地,并且还有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连接黄河、海河、淮河、长江下游地区。
4200平方米的天津园,在人与水的关系上,做足了文章。打造听水、读水、悟水三大空间,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更把天津近几年水资源利用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陈良介绍:“天津园花园内部设置封闭内敛的水庭。呈现外部开放、内庭封闭的空间结构,诠释天津开放内敛共融的城市特色。”
陈良解释,园中的“读水咖啡厅”是一个现代感极强的无边水池及下沉的场地,周边放置休闲椅,营建了游人坐憩时与水面平视的“读水”视角。“悟水禅庭”空间在经过了听水、寻水、读水等一系列游赏进程后进入天津园的内庭“悟水禅庭”,以水面与墙体限定空间,强化了“极简与纷杂”“内敛与开放”“禅意与市井”“静谧与喧闹”的对比,人们在此领悟天津城市的内涵与魅力。
“老字号”的魅力
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是最接地气的“老字号”。天津园“民俗集市”空间满足了游客“吃”的愿望。
在天津园北部,展区设置了融合中西方特点的“民俗集市”,以欧式花车售卖百姓喜爱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点缀鸟笼、水缸等景观软装烘托市井氛围。
“都知道天津的麻花出名,可今天才知道为什么天津麻花会这么与众不同。”年过花甲的赵宗华一边品尝着十八街麻花,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天津老字号工匠”刘洪端的现场制作。从调馅、和面到手工搓制,十八街麻花的制作流程清晰地展示在游人面前。
除此之外,泥人张、杨柳青年画、风筝魏、杨柳青郝氏剪纸、剪布肖等非遗项目展台前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听传承人讲述,动手参与制作,加深了人们对天津非遗传统文化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郝氏剪纸传承人郝桂芬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展台前人流不息,她只是埋头静静摆弄着手中的剪纸。她为此次世园会“天津日”专门创作了两组作品。她告诉记者:“接到来世园会‘天津日’现场做展示的邀请之后,我专门创作了两组剪纸作品。第一组是以世园会为主题,把世园会的吉祥物娃娃和‘天津日’活动的主题‘生态天津、绿色发展’组合在一起。还有一组刚刚即兴创作完成的团花,借用天津市花月季花,寓意祝福天津繁荣富强!”
“泥人张”工作室不仅带来了大小不一且姿态各异的“梦娃”泥塑产品,手艺人还进行现场制作展示,让游客在拍摄之余也能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之美。
杨柳青画社特别开设了互动区,游客可以亲自上阵感受模板印刷的独特魅力。
在风筝魏的展台前,第四代传人魏国秋通过扎、糊、绘、画四道工序,让人们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风筝魏的风筝主要以打眼儿、扣榫为结构,不用一针一线,精巧的制作工艺引发围观人们的赞叹。
“设计团队希望在本届展会所有城市展园中,天津园的体验最舒适,这将是对我们设计的最大肯定。”陈良说。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