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园艺产业,如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9日 11版)

        游客在北京世园会现场参观。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光明图片

        河北清河第五届山楂花节现场文艺表演。陈雷摄/光明图片

        近日,山东省寿光市滨河城市湿地公园里的郁金香盛开,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王振学摄/光明图片

        【经济界面】    

        4月28日,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年北京世园会隆重开幕。这是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后,中国时隔20年再度举办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北京世园会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和中国园艺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

        园艺产业将给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我国园艺产业发展仍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挖掘潜力、突出特色、科学规划,让园艺产业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建设绿色中国进程中必须直面和深思的课题。

    1.园艺产业点亮绿色中国

        【场景】

        走进北京世园会中国馆,钢结构屋顶上的1024块光伏玻璃闪闪发光,北京的月季、河北的果树、内蒙古的蒙草、安徽的红杜鹃、山东的牡丹争奇斗艳,通过先进的花期调控技术,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这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内,汇聚着中华园艺精华,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讲述着中国园艺故事。

        园艺,是城市生态和文化的精髓所在,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园艺产业更成为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注脚。

        在北京世园会的带动下,2018年,北京市新增城市绿地71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3平方米。

        园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民对绿的产品、绿的审美、绿的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

        北京市延庆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王淑琴从事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已经30余年,见证了世园会举办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过去,延庆很多地方都是荒山土岭,到了市区树才多起来,我就想延庆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多树?”王淑琴说,2012年以来,延庆平原造林16万亩,近两年还在世园会周边栽植林木1万多亩,绿意不断蔓延。

        作为园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花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现代花卉产业格局。“我国花卉产业经历了恢复发展、巩固提高、调整转型3个阶段后,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花卉协会会长、北京世园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世园会执委会执行主任江泽慧说。

        数据显示,全国花卉面积从1984年的1.4万公顷发展到了2017年的近140万公顷,销售额从6亿元扩大到1533亿元,出口额从几千万美元上升到6亿多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中心、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我国逐步形成了现代花卉产业格局,并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江泽慧介绍,目前我国已有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763件,其中花卉新品种数量占60%以上。这些授权的花卉新品种蕴含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和市场潜力。继梅、木樨属被国际园艺学会授权后,又新授权竹、蜡梅属、姜花属、海棠国际品种登录权。在我国花卉市场中,自主创新品种和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园艺产业不仅改善了生态,也让农民笑开了花,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在河北清河县,曾经风沙漫天的马屯乡种植万亩山楂林,成为当地著名的山楂花海,由此而兴起的山楂花节成为农田里的园艺新景观。

        “现在一棵山楂树结出三种果,一产卖鲜果,二产卖制品,三产卖风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俊英说,春季赏花,夏季乘凉,秋季摘果,冬天赏雪,一年四季来到马屯乡山楂园,都是好时节。

    2.转型升级面临三大阻力

        【镜头】

        在欧洲的荷兰,农业和园艺种植是受人欢迎的行业。这个国家人口只有1600多万,却创造了全球第二的农产品出口量,园艺产业也是其中的“尖子生”。尤其是在花卉贸易、品种研发、设施园艺方面,荷兰走在了产业发展前端。荷兰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然而荷兰2017年花卉出口额达103亿美元,是我国的35倍。

        在荷兰,低成本、高效率是大部分园艺企业的追逐点。这些企业认为,整个行业的形势已不适合企业单打独斗,而是应该拥抱“全产业链协作”。同时,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量”与“质”的科学把握。

        反观我国,可以看到,多年来我国园艺产业飞速发展,但园艺产业仍处于转型升级重要关口,发展的三大瓶颈亟待突破。

        “一是花卉品种创新不够、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是制约花卉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江泽慧说,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原产中国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牡丹、蔷薇、杜鹃等多种特有花卉对世界花卉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花卉种质资源潜力远未挖掘出来,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目前,我国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基本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花卉产业发展。

        “二是国家对花卉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花卉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福建、河南、江苏、黑龙江、江西等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全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推动了当地花卉产业发展。但就全国而言,花卉产业扶持政策仍亟须加强。花卉行业大数据尚未得到有效开发,花卉信息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江泽慧说,三是花卉和园艺文化宣传不够,消费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庞大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但我国花卉人均消费量有限,花卉和园艺产品还没能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产业发展空间仍有待进一步开掘。

        “原以为我们做得很不错了,来到世园会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些天,北京世园会河北展馆园艺植物供应商贾宗权参观了国内外不少展馆,一些奇思妙想的园艺设计产品让他大开眼界。他印象最深的是以“播种未来”为主题的德国展园,独具匠心地将一面墙种上苔藓,成为能够隔绝噪音和净化空气的“垂直花园”。

        “园艺不光是种花种树,还是新技术应用的舞台。”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程堂仁说,推动园艺产业取得新突破,不能闭门造车,而应主动走出去,积极应用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促使园艺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应充分发挥世园会创新平台、交流平台、展示平台的三大作用,推动我国花卉产业再上新台阶,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3.创新引领园艺强国之路

        【探索】

        在北京市延庆区,有一所园艺创新中心——中关村现代园艺产业创新中心格外引人瞩目。这是中关村园区中首个园艺产业方面的创新平台,着力开展花卉、蔬菜和苗木新品种研发培育引种与产业化,旨在形成园艺创新高地。目前中心正在筹备成立“中国园艺产业创新联盟”。

        全力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绿色“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中关村现代园艺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也为我国园艺产业科技创新打开了新的窗口。

        放眼未来,创新仍将是我国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变主题。专家认为,建设园艺强国,需要创新的理念和思路,要求我国园艺产业在提质的同时,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产业链、培养园艺文化等方面着手,提升产业的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花卉业发展思路是全面建成花卉品种创新、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和花文化等六大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花卉业现代化。”江泽慧说,要不断强化品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花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利用、加强品种创新和技术研发。在加强新技术应用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培训和人才培养,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和花卉质量控制体系,实施品牌战略。

        产业创新无疑需要科技支持。“新时代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应围绕构建现代园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展开,突出加强绿色优质和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建议,要推动国家园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吸收园艺产业基地县和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国家园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园艺科技创新及成果推广应用。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刘志成认为,要强化园艺品种创新,还要从法律法规及政策层面加强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花木企业及从业人员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在很多国家,若使用培育出的新品种需要缴纳高昂的知识产权费,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较为薄弱,对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需加大。”刘志成说。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更离不开文化浸润。“要培养大众对园林文化的内涵修养,让花卉园艺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植说,生态应该是能让人们切身参与并感受到的,而不是与之隔离开的。

        对此,江泽慧建议,要加强我国花卉园艺特色品种研究,建立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和销售渠道,提供便捷服务,让花卉园艺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