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全国劳模、河南“最美村官”段新宽:

    “我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汪俊杰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7日 03版)

        “身家千万段新宽,不当老板当村官。”平地一声雷,震动河南栾川县三川镇三川村的沟沟岔岔。

        三川村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人穷、地穷、日子穷。全村4000多人,人均耕地不足三分,“春种一片坡,秋收一小箩。”

        2000年,事业蒸蒸日上的段新宽放下企业,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实干18年,蹚新路、拔穷根,兴产业、奔小康。如今的三川村,绿水青山两相映,避暑休闲均相宜,实现了“家家有活干、户户有存款”。

    “如果街坊邻居还在受穷,我自己过得再好也不开心”

        村民的呼声、镇党委的动员,段新宽决心回村“领头”。18年前,他的这个决定,任谁都捏一把汗。

        为啥?三川村班子软弱涣散,除了十几万元外债,还有村办公楼这个“半拉子工程”亟待解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娃子憨了,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却偏要回这穷山沟。”段新宽的做法引来不少非议。

        “老话说得好,宁管三军,不管一村。当这个支部书记,你会更苦更累,可要爱惜身体啊……”妻子没有抱怨,唯有心疼。

        “咱是党员,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段新宽说,“如果街坊邻居还在受穷,咱自己过得再好也不开心呐。”

        刚上任,段新宽便自掏腰包10万元偿还了村集体债务。而后他又出资数十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楼;垫资10多万元建农贸市场;出钱出力硬化72条大街小巷……

        “这条老街在2003年之前,雨天蹅泥,旱天趟土,就没有一块能下脚的干净地儿。”村民李自元说,“再看现在,新街道宽敞又干净,俺们叫它‘民心街’。”

        阵地建好了,人的问题咋办?段新宽与村委成员一起开会,分析村党组织不强的症结,抓学习、立规矩、压责任。遇事班子一起商量,定了的事齐心协力去办,凝聚力越来越强。

    “要让每一个三川人都感受到党的温暖”

        “以前住石棉瓦棚,四面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现在的好日子,要感谢段书记!”村民刘秀莲站在院落中央,感激万分,“新建18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屋里的家具,都是段书记掏的钱。”

        几年前,刘秀莲的儿子在外打工意外去世,儿媳改嫁。段新宽来到家中看望。

        凌乱的窝棚里,刘秀莲带着孙子在做饭。她不好意思地说:“你看,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段新宽摸摸孩子的头,走了出去。不一会儿,他提着米面油回来,拿出几百块钱塞到刘秀莲手中,“先添置点要紧的东西,不用怕,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一天,段新宽在街上碰见刘秀莲,她正坐在小葱摊前抹眼泪。

        “怎么了?”

        “我六七十岁了,小孙子才8岁,如果哪一天我走了,他可咋活呀……”刘秀莲越说越伤心。

        “你放心,我和你一起,把孩子养到18岁。”段新宽攥紧了刘秀莲的手,“除了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费,再给你家盖一座新房子。”

        回村任职十几年来,段新宽先后自己掏钱为十几户村民新盖或翻盖了房子,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脱贫后的周成军在自家门口镶了一块条石,上刻:“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富裕不忘段书记。”

        “新宽常说,咱们村干部离群众最近,党的形象好不好,与民亲不亲,主要看咱们咋说咋做的。”三川村村委会主任牛性告诉记者,“村里的贫困户,他跑得最勤,操心最多,牵挂也最深。”

        “要让每一个三川人,都感受到党的温暖!”段新宽说。

    “群众盼啥、想啥,咱党员就干啥”

        四月的抱犊寨,茂林耸翠,杨柳郁青。

        “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挣得也多了。”王保家夫妻俩说着话,手中的活儿一刻也没停:抹桌擦凳、拎壶沏茶。

        “几年了,景区不但不收房租、水电费,连桌子、凳子、架子都配备齐了。俺两口就带着锅碗瓢盆、食材上山,当天就开张营业了。”王保家接过话茬。

        王保家,家住三川镇火神庙村,如今是景区小吃街店主。他曾在新疆、广东等地打工,“先不说背井离乡,老人照顾不到,小孩教育不到,关键是累死累活的,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啥钱!”

        “群众盼啥、想啥,咱党员就干啥。”从2004年开始,段新宽出资对抱犊寨景区进行开发,将其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抱犊寨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附近的100多名村民在景区找到了工作,不少人还拿到了1万元的创业基金。

        “早晨上山开店,傍晚关门回家。既挣钱又顾家,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太多了。”王保家满面春风,“俺夫妻俩年收入十几万元,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眼看着村民日子好起来,新的挑战又来了。未来几年,乡村振兴该咋干?

        “乡村要振兴,须先留住人。咋能留得住?除了便利的交通、和谐的生态环境,更要靠良好的教育环境、先进的医疗技术。”段新宽沉浸乡村的18年,既让他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又让他葆有一颗初心。

        定了就干,干就干好。三川村的群众记得段新宽的很多好:架桥、修路、建学校。“守村十八年,抱犊寨中一痴汉;捐资百万元建学堂,投资千万元建医院……”

        段新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8年,没领过一次工资,没报销过一个条子,没接受过一次吃请,人送外号“三不书记”——不领工资、不报条子、不受吃请。

        段新宽也一直在思考“三川经验”的可持续性:不能只靠我个人,最终要靠制度作支撑,“班子讲规矩,党员讲奉献;脱贫有项目,致富有产业。”现在,三川村在这条道路上行稳致远。

        “让三川镇的群众都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家家有宾馆、户户有饭店,个个当老板、人人有钱赚。”这是段新宽的努力方向,也是他的铮铮誓言。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汪俊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