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劳动,铸就你生命中那份辉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30日 07版)

        吕国泉 郭红松绘

        王娇萍 郭红松绘

        童玉芬 郭红松绘

        中铁七局西安公司工人在西安站改项目工地上准备捆扎钢筋。新华社发

        内蒙古航天小学学生在劳动技能课上设计木制品。王正摄/光明图片

        全国劳模郭学飞登上火车准备进入工作岗位。新华社发

        【智库答问】 

    编者按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每个人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邀请专家就网友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喝彩。

        本期嘉宾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吕国泉

        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 王娇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童玉芬

    1.一切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光明智库:70年前,历经几代中国人上下求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此后,中国人民辛勤劳动,努力创造美好新生活。请问,70年来,我们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吕国泉:新中国70年光辉历史,就是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书写的奋斗史、劳动史、创业史。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知识、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人们对劳动的理解和劳动本身的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认识,始终没有改变。党和政府对劳动精神的弘扬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童玉芬:改革开放后,我国广大劳动者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奋斗这个主旋律没有变。如今,中国人已经不再只为温饱而劳动,劳动正日渐成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

        王娇萍:70年来,对于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的倡导,始终是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我们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在全国上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2.在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乐趣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并希望广大青年“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在您看来,当代青年人在劳动技能、创新理念等方面有哪些显著优势?怎样助力年青一代通过奋斗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王娇萍:今年的毕业季就要到来,有个现象值得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工作时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早早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框定一个范围,而是更注重能否实现自身价值。他们在择业时将目光从体制内投向体制外、从机关投向市场,还有不少人选择创业、投身公益性社会组织,这表明,当代青年不仅有创新理念,还对自身劳动技能、知识储备等方面充满自信。

        我们在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同时,也强调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不仅需要辛勤、诚实,更需要创新,即通过技术、知识、思维革新,更好地实现自主劳动,提升劳动效率,创造更多财富。进入新时代,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迫切需要青年劳动者的创新创造。

        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精神的弘扬,要从教育着手。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青少年投身实践,在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童玉芬:当前,少数年轻人崇尚锦鲤文化,渴盼好运从天降。追求好运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这种好运从何而来?靠袖手等待就能获得好运的概率太小了。对于青年朋友来说,只有正确的目标加上辛勤的劳动,成功才会越来越近,所谓的好运也才会更多地眷顾。

        吕国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此,有必要引导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抓住新时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契机,更大力度地培养和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运用多种措施,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赋予劳动更多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具体来说,要完善劳动者特别是劳模和工匠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等措施,落实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政策精神,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从而激励更多劳动者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成为知识型劳动者;要鼓励更多人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练就新本领,成为技能型劳动者;要鼓励更多人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才智、勇于创新实践,成为创新型劳动者。此外,要不断巩固弘扬劳动精神的主流意识,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受尊敬的人。

    3.以榜样力量更好激发劳动热情

        光明智库: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呼唤更多劳模和大国工匠。在您看来,怎样更好涵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社会风气,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

        童玉芬:涵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风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不可能仅靠教育来实现,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实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加强劳动观念教育,让更多人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其次,在社会收入分配上,应该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消除某些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让劳动与收入相匹配。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制定合理的保障标准,避免养懒汉和吃大锅饭。再次,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差距较大,不利于青年一代劳动者养成努力奋斗的风气。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疏通劳动者上升通道,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通过劳动收获硕果。

        王娇萍: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需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引领、舆论引导、氛围营造等方面共同推进。近些年,大国工匠持续走红,全社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精神的追求,对“做专、做精、做细、做实”作风的期盼,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反击。

        我相信,当“金蓝领”成为每一个技术工人的自觉追求,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欣然接受并且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当一名工人而感到自豪时,“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就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质了。

        吕国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全社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导人民群众向劳模学习,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力量。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劳动者题材作品,把更多的劳动者形象搬上荧屏和舞台,广泛宣传普通劳动者事迹,讲好工匠故事,涵养尊重劳动、崇尚人才的社会文化。要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落实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措施和工作体系,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将工业文化、工厂教育、工人故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让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成为“好家风”“好门风”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

    4.理顺劳动关系,让劳动更体面

        光明智库:“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今年大家能够享受四天“小长假”,体现了国家对休息权的重视,对此,您怎么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劳动关系的确立与运行、职工权益的维护和保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正确应对劳动关系的新变化,让劳动者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吕国泉:“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根据多年来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议案提案,国务院对今年的“五一”假期作出了调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广大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凸显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节日内涵,提高获得感、幸福感。

        休息休假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劳动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了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具体的政策措施。今年“五一”假期调整,广大劳动者反响热烈,旅游业有望迎来重大利好。有专家预计“五一”假期全国将有超1.5亿人次旅游,这充分说明适当延长假期,既顺应社情民意,也符合市场需求。

        适应劳动关系变化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及时研判劳动关系的新动向、新特征、新问题,积极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矛盾和纠纷。要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构建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标准,推进互联网平台用工规范化法治化进程。工会组织要把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职工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

        王娇萍: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这几年大热的共享经济为例,其井喷式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生活的便利,但同时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导致了劳动用工性质模糊、法律保障缺失等问题。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关系,既不同于传统标准劳动关系,也不同于一般的劳务关系;既不同于非全日制灵活就业,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交往方式。难以实现劳动关系界定,给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带来新挑战。

        事实上,各界对共享经济劳动用工问题已有基本共识,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实务创新,提供必要的劳动法律保护,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诉求得到应有的保障。无论劳动关系出现怎样的新变化,都不会改变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不会改变劳动光荣的价值导向。无论劳动者身处怎样的劳动关系中,都能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体面、劳动的成就和幸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姚同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