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一个闽东小渔村,迎来一位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
29日上午,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海风拂面。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风尘仆仆地专程来到这里。
淳朴而热情的村民,早早地聚集在村道两旁,向本扬总书记献上热烈的欢迎。
去年6月,本扬总书记访华期间,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几年前的足迹,专程赴大山深处的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隔不到一年,本扬再次来华,又一次选择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来过的地方,学习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
依山傍海而建,今天的下岐村,是闽东面积最大的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走进下岐村,鳞次栉比的房屋,干净整洁的村容……一派宁静祥和景象。
然而,就在2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还居无定所,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海上漂泊生活。
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向本扬总书记讲述当年的情景——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船连着家,船就是家。没有电、没有水,低矮、昏暗、潮湿,一条长七八米、宽不足两米的“连家船”,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当。
在村民的记忆中,上岸落脚安家,是那时连家船民最大的梦想。
当时在福建省工作的习近平,十分关心连家船民上岸安居和脱贫致富问题。那些年,他多次深入下岐村等闽东贫困地方考察,就连家船民脱贫提出了“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明确要求。
截至1999年,下岐村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新建六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安置511户2310人。几年前,最后120户船民上岸安居。
郑月娥清楚地记得船民上岸后的第一个夜晚。“整个村子灯火通明。一方面是长期在船上摇摇晃晃,上岸睡在床上不适应;另一方面是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有水有电、遮风挡雨的房子,兴奋得睡不着……”
如今,3000多名上岸船民不仅“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广。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下岐村深入落实精准脱贫方针,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商贸服务等多种产业,人均年纯收入从搬迁上岸前的不足千元,增长到现在的两万多元。
“以前我家是一层平房,现在建起了四层楼房。”村民江成财高兴地对本扬总书记说。
一路走,一路看,本扬总书记看得仔细,听得认真。在村民家中,他详细了解船民上岸后的生产生活;在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文字展板前,他久久驻足;在村委楼,他凝神观看记录连家船民生活变化的短片……
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让本扬总书记尤其感兴趣。30年来,曾有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之称的宁德,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方针,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形成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宁德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抓党建促脱贫,把党建力量凝聚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福建省委负责同志,将一本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讲话、文章的著作送给本扬总书记。书的封面上,遒劲地写着四个大字——摆脱贫困。
本扬总书记深情地说:“今天来到下岐村,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村子有了新变化,人们过上了美好新生活。中国同志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十分宝贵,我们要把中国同志的好做法带回老挝去。”
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老挝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脱贫的艰巨目标。这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进程遥相呼应。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老挝时,曾对本扬总书记说,农业领域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不仅可以帮助老挝发挥自然优势,还可以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
一年多来,本扬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中国扶贫进程。他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深为赞赏,称“习近平总书记同志是老挝党、政府和人民信赖的亲密朋友”。
从湘西十八洞村,到闽东下岐村,本扬总书记的两次“特殊”行程安排,体现着中老两党两国在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志同而气和”。
“老中是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考察结束时,本扬总书记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老挝有发展的迫切愿望,希望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两党两国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很有意义。”
中老是山水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的民生情怀,把两个国家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新华社福州4月29日电 记者杨依军、林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