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自防城港一路西行,经崇左至百色,春日的南国边关,生机盎然。大连城、友谊关、德天跨国瀑布,昔日,这里滩险湾多、群山隔绝;如今,生态游、边境游、文化游,旅游业遍地开花,由点成带。
近年来,广西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双创”工作,加快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千里边关,发展活力被唤醒,呈现一片新意。
新名片 从山水之乐到文化之乐
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良好的生态,是广西的本底,也是旅游发展的家底。
“坚守生态保护,绿水青山终见金山银山。”谈起通灵大峡谷景区的发展,景区总经理李洪涛很感慨,20年来,景区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开发的前置条件,每年都会投入资金用于生态维护。
“作为边境线上的旅游景区,去年吸引了60多万游客。今天看来,所有投入都是值得的,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物种的多样性始终是我们引以为傲之处。”李洪涛说。
“家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绿色发展如今成了大家的共识。近年来,广西旅游业从供给端强化绿色开发,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旅游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消费端倡导绿色低碳,形成简约适度的旅游和生活方式。截至2018年年底,广西共有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9家,12个村获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87个行政村入选国家级“绿色村庄”,17个市县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县城。
立足绿水青山,广西深度探索文旅融合。
作为我国第49处世界遗产,位于宁明县的左江花山岩画因崖壁神秘的图画闻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填补了我国无岩画类世界遗产的空白。而在离花山岩画景区不远的城中镇岜荷屯,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吸引了众多游客。通过深入挖掘花山岩画的文化历史,该剧讲述了一场关于骆越先民与洪灾斗争的精彩故事,演出既叫好又叫座,成为宁明县文旅融合典范项目。
“要以深挖山水广西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抓手,推动‘山水之乐’向‘文化之乐’升级。”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表示,近年来,广西立足山水文化、边关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广西旅游发展的新名片。以世界遗产花山岩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等为抓手,将文化遗产打造成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以《花山》《秘境·东南亚》等演艺精品为抓手,打响旅游演艺品牌;以非遗产品与旅游纪念品的融合为抓手,推动旅游商品发展转型升级。
新动能 从机制创新到开放升级
2018年,广西接待国内外游客6.8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7619.90亿元;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62.33万人次,同比增长9.7%;国际旅游(外汇)消费27.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全区旅游业综合增加值为3726.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3%。
这一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广西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所带来的动能释放。创新在哪?在县域。
2013年,广西提出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建立与加快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缺额递补竞争机制。2015年,为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双创”工作,广西出台了《广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等政策,对全区所有县(市、区)实行旅游发展差异化考核。2018年,制定了《自治区旅游市场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工作考评暂行办法》,将旅游市场综合治理纳入对设区市及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绩效考评体系,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开创了综合治理新模式。
机制创新,激活了广西旅游业。目前,广西111个县(市、区)有93个参与旅游“双创”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位于边境的凭祥市、大新县、龙州县等均入选特色旅游名县,成为带动边关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更高层次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同样在为广西旅游赋能增效。
为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广西作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部署。其中,南向是通过深耕东盟市场、拓展南亚市场、做大欧美市场,实施入境免签便利化政策、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建设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等举措,力争把广西打造成入境游强省(区)。据统计,广西入境过夜游客人数2016年和2017年连续排名全国第六,2018年排全国第四。
“一带一路 共享未来”,中越边境口岸友谊关,一派繁忙。这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雄关,如今成了集军事古迹、自然风光与边关风情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发挥着重要的通关作用。据统计,自2017年7月友谊关口岸办理落地签证业务获批,至今年2月,已有30706人次的越南游客通过办理落地签入境游中国;2018年,友谊关口岸出入境总人数为210.81万人,同比增长23.57%。
“这两年,游客在增加,每年大约有10万人,有很多越南游客喜欢来这购物。”友谊关景区讲解员凌丽莹见证了这里的变化,“随着开放扩大,未来游客会更多,这里肯定会更加繁忙。”
新篇章 从沉寂边陲到兴边富民
位于大新县堪圩乡的明仕田园景区,是一个从偏远落后的小村落发展起来的旅游景区,也是当地旅游扶贫的一个代表。
2008年,依托该村秀丽的自然风光,大新县引资进行旅游开发。依托“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投入1700万元建设了大新县明仕田园服务区旅游扶贫项目和堪圩乡明仕旅游扶贫民宿项目,每年可接待游客数十万人,可吸纳周边50户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预计最终受益贫困户可达388户约1500多人。
“以前种田收入少,后来外出打工,辛苦一年,赚不到多少钱,更照顾不到家人。”景区讲解员黄光群讲述着旅游带来的改变。2014年,她通过应聘进入景区工作,如今她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旺季还会更多。
“现在有了固定收入,孩子上学,家里也有钱给了。我也很喜欢这份工作,既让游客领略了好山水,我也能通过游客了解外边的世界。”黄光群说。
在广西,旅游扶贫成就了很多“明仕村”。近年来,广西通过“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创新旅游扶贫方式、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支持、增加旅游就业以及深化粤桂旅游扶贫协作等举措,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据统计,2018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08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约2064.17亿元,约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7.1%。
拔穷根、摘穷帽,旅游发展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途径,也是兴边富民的抓手。
2017年,广西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广西边关特色旅游品牌,并将靖西、大新、宁明、凭祥等8个边境县(市、区)纳入行动范围,沉寂的西南边陲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
“年均游客量100万人次,年均接待各类团体600多批次,市场年均交易额50多亿元”,位于凭祥市的红木文博城是旅游兴边富民的典型。作为一个集商贸、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一开业,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买家。不仅带火了当地旅游,还带动了会展、加工销售等行业,更提升了凭祥红木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
“未来,我们将致力红木文化与边关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红木文化的国际品牌,为边境地区的发展作更大贡献。”红木文博城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姚昆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