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一带一路”的跨文化认同

    作者:冯博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4日 12版)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种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中国政府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局,提交的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化之间的借鉴、模仿、挪用、移植、杂糅、整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语境中,文化边界渐渐淡化,彼此分享的经验、观念和行为模式与日俱增,人类生存的处境越来越具有多元性和跨文化性,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也比以往更突出。如何超越自我,建构跨文化认同,进而展开有意义的“一带一路”的跨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在此意义上,作为在全球化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倡议,其跨文化传播具有“休戚相关性”的文化意涵: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种品牌,一种传播象征系统,更是一种基于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认同问题,关乎沿线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以及自身主体性身份的承认。

        “一带一路”倡议将超越文化之间的藩篱,弥合本土与他者的矛盾,凝聚价值共识,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在中国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化共识,更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打通语言障碍、挖掘文化记忆、扩大教育交流,不断增进国际理解和广泛认同。

    打通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获取知识、相互沟通的基本工具,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基因,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而生、共同发展。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本身,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正是不同语言的存在,才使不同文化得以继承、传播和发展,人类文明由此多彩而灿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民族多样,语种复杂,为使双边多边合作更为顺利通畅,得以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我国积极构建语言互通工作机制,不断推动与沿线各国的语言互通,开辟了多种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重点支持汉语走出去,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强化汉语教师与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精心打造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汉语推广机构,竭力满足世界各国汉语学习需求。截至2018年,已有67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国外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挖掘文化记忆

        “一带一路”跨文化认同的矛盾除了语言障碍外,还源自文化冲突、利益偏差、政治误解等多种因素。从跨文化视野看,“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不同文化类型的国家后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总体上可以归为三类:有文化冲突性的区域面临的边界跨越;有文化交叉性的区域实现的社会认同;有文化相融性的区域则会很容易达到价值共识。边界跨越、社会认同是“一带一路”的跨文化认同的必经状态,因文化敏感性的存在而遭遇文化边界的阻隔,跨越文化边界是进入文化适应阶段的必要前提,这种理念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实现社会认同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最终在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价值共识。

        实现价值共识的最好方式就是挖掘共同的文化记忆,打开被现实利益束缚的枷锁,找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感情共鸣。通过对集体的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新调用,例如通过信仰、信念、图腾、神话传说、传统习俗、历史文本、节庆仪式、纪念碑等多种文化记忆唤醒活动,重新打开共享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记忆空间。依托旧有文本、记忆史料配合当代故事重建“丝路”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连续性,同时重新讨论“丝路”自身历史的定位、关系、思想、感情和价值系统的时代性,在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重塑“一带一路”的当代意义。

        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文物展览、传统文化节目,开展电影、文学、新闻出版等多领域活动,各国间增强相互了解,形成“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全覆盖。只有挖掘共性,重新开启文化记忆和传统历史关系体系,“一带一路”倡议中蕴含的正面、积极、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才能被沿线国家人们所认同。通过不同的文化生产机制,廓清特定版本的“集体回忆”和“共情心理”,进而推动“一带一路”的跨文化认同。

    扩大教育交流

        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教育法律、政策协同研究,为沿线各国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咨询;逐步实现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教育,将沿线各国的语言学习纳入各国的学校课程体系,尤其加强沿线各国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建设,满足沿线国家学习汉语的向往和需求;建设国别和区域教育研究基地,鼓励沿线国家的学者开展或合作开展跨国家的课题研究,增进沿线各国对其他国家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的理解,特别是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研究;推进沿线各国合作培养培训计划,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师资培训推进计划、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等,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更是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之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机。一以贯之坚持教育对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建,打造区域教育共同体,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沿线各国教育合作交流和互利共赢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责任担当。

        (作者:冯博,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研究中心讲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