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引滦入津工程:平凡在坚守中伟大

    作者: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4日 02版)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洒河镇桃园村,离县城22公里,洒河与滦河境内汇流,充裕的水资源让这个燕赵腹地中的小镇见证了数十万人的奉献牺牲,也见证了几代水利人的平凡坚守。

        站在洒河镇的潘家口水库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质检测中心副主任王少明指着眼前的水域说:“这里,与不远处的大黑汀水库,就是天津市的生命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的水源地。”

    用生命建筑生命工程

        20世纪80年代前,天津并不缺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用水量急剧加大,天津的水量大幅减少。1981年夏秋之交,华北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苦涩咸水,水质极其恶劣,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成了这座城市的写照。

        不仅如此,因为缺水,许多国家重点项目从天津迁到了其他地区。天津的部分工业,不得不停产或半停产。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为缺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天津甚至拟定了工业分批停产和疏散城市人口的应急方案。

        天津在干渴中挣扎着,党中央果断作出引滦入津的决策。1981年8月,新中国史无前例的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正式开工。

        这是一个包括跨流域引水、输水、蓄水、净水和配水等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城市供水系统。引滦河道自河北省迁西县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坝下至天津全长234公里,全线隧洞、泵站、管道桥梁等工程项目共有215个。当时,天津全民动员、全力以赴,施工高峰期义务劳动大军和民工参建人员达到17万人。

        河北省宽城、迁西、遵化三县人民,为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淹没了数万亩耕地和果园,几万百姓迁居他乡。淹没范围包括承德、唐山两地区四县,11个公社40个队,迁移人口3.07万人,淹没土地3.34万亩,淹没房屋1.91万间。

        工程要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建成一条12.4公里长的引水隧洞。打通这条穿过河北省迁西县起伏的群山向西通向天津的引水隧洞,就成了工程的关键。“铁八师负责的引水隧洞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咽喉,部队指战员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5条斜井的开凿任务,做好了施工准备;1年零2个月时间完成了10多公里的隧洞开挖和衬砌任务,比计划提前1年多时间。”原铁道兵第八师师长刘敏已年逾九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依然历历在目:“1982年1月,铁道兵第八师正式接到命令,参加引滦入津工程,部队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开了进入各个斜井口的通道,抢盖了临时住房5万余平方米,比预计准备工期快了1个月。为早日凿通隧洞,这支队伍的17名战士牺牲,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战士永远倒下……正是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仅用一年时间,1983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便流进千家万户,结束了天津人喝苦咸水的历史。”

        景忠山下的三屯营镇,有一座引滦入津战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引滦入津工程施工中牺牲的21名建设者而建。拾级而上,纪念碑上刻着21名牺牲人员的名单:17名战士和4名工人。牺牲人员来自河北、云南、四川、黑龙江、湖南、山东……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42岁。

        他们远离家乡,长眠于此。但是他们的精神并没有尘封。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一位老校长带着一群小学生来看望为引滦入津牺牲的英雄。几经打听,终于在迁西县八里铺村找到了梁瑞臣,他曾在八里铺村小学当过13年校长。“每个清明节,我都会带着3年级以上的学生到纪念碑前祭扫,引滦入津工程和为此工程而牺牲的人们,应该被铭记,他们的精神也该被歌颂和传承。”梁瑞臣说。

    终生保障生命线

        水,是生命之源。保障引滦入津的水源就是保护天津的生命线。30多年前,为了保障引滦入津工程的水源,一大批大学生远离家乡来到这个偏僻的镇上生活工作。王少明便是其中的一员。

        1987年,大学毕业后王少明调到洒河镇工作。“水利部海河委员会引滦入津工程管理局是一个正厅级单位,有1000多员工,其中50%以上是大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大部分把家安在了天津,每两周,有班车从镇上往返4个多小时接送一次员工回家。我们这一批人很少调动,大部分人都在这里守了半辈子。”他说,“取水样、检测、记录、总结……周而复始,水质检测工作有些单调,但极其重要。”

        王少明穿着工作服,站在蓄水20亿立方米的潘家口水库大坝前介绍:“如果你们3年前来,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离大坝600米之外都是养鱼箱,10%的水面都被网箱覆盖了。目前看到的水是经过治理之后的。”

        从2000年开始,水库周边移民为求生计,利用水库大规模发展网箱养鱼,且大量采取投食喂养,导致水库水质急剧恶化,到2014年,国家海委监测结果显示,水库水质已由三类变为五类,严重影响下游城市的用水安全,一度中断输水。2016年,河北省全面启动引滦入津水源地网箱养鱼清理工作,到2017年5月,依法清理了38982个网箱。

        “消除主要污染源以后,水库水质逐年好转。”王少明一边带记者参观海河委员会检测中心的引滦工程分中心化验室,一边介绍每天需要对水库水质检测的29项指标,“目前,潘家口水库的水质全年50%以上达到三级,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网箱养鱼治理结束,王少明和同事们又检测到水库中的氮磷指标增长,他们担心这样的环境会使蓝藻生长污染水质,又开始为新的课题忙碌起来。

        “尽管这些年又有了南水北调工程缓解天津的用水,但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性是历史性的,也是永远无可取代的。我还有5年就退休了,我们这一批人大多都会在这几年退休,希望年轻人能够跟我们一样,继续守下去。”王少明说。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