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
“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首脑这样推介上海。
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上海,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直领全国开放风气之先。在全国上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上海如何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激发动力?
上海在探索,在实践。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从上海起步。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都诞生在这里。
4月10日,在淮海中路的上海代表处,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正在紧锣密鼓为开业准备着。作为国内首家递交申请、首批新设立的外资控股券商,来自日本的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拟持股51%。
当天,野村控股亚洲(除日本外)执行主席及中国委员会主席饭山俊康说,20世纪80年代,野村就在上海设立代表处,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去年的博鳌论坛上,我作为与会企业代表,又感受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有幸能抓住中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上海又始终站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野村公司上下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仅仅是金融、证券,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领域,上海也迈出开放新步伐。
坐落于外高桥保税区的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是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医院。这个“洋医院”的落户,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2013年和2014年,上海自贸区先后放开了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和投资总额的限制,让日本永远幸集团看到了机遇。
“2014年年底,我们提出办院申请,当时很多人提醒,在中国,一张许可证要跑很多个部门、盖十几个章。我们担心搞不定,花2万美元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指导。实际落户过程中,自贸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多方支持,申办特别顺利,2万美元算是白花了。”该院总裁范煜笑着说。
近两年,类似的全国首家“洋机构”在上海不断冒出:首家外商独资资信调查及评级机构——穆迪(中国)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职业培训机构——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易新达旅(上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万代南梦宫(上海)互动娱乐有限公司”……仅2018年,上海市新增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达到413个,一大批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洋机构”扎堆落户的背后,是上海市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推进金融业、服务业、制造业扩大开放,不断对标国际一流、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开放环境持续优化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扩大开放,需要更大的胆略和气魄。2018年,上海市制定实施“扩大开放100条”,提出5个方面、20项任务、100条扩大开放的举措,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领域开放。目前,93条地方事权全部落地实施。
一些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趁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总部拿到的订单大幅增加,然而却遇到了离岸结算难题。原有的监管体制下,要将大型机械由韩国工厂直接发往非洲,货物不报关入境,无法在中国境内进行资金结算。企业不得不绕道新加坡来完成,费时费力又增加成本。
上海自贸区金桥管委会了解到这一难题,多次与海关、人民银行、外管局等部门沟通协商,通过建设信息综合平台、“白名单”制度等,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公司副总裁兼董事詹旭说,此举不仅让企业大幅节约了成本,也让公司的离岸贸易额增长了4倍。更重要的是,上海总部获得了国际范围的合同流、收入流和资金流,从原来“纸面上的总部”变成名副其实的总部。
与此同时,上海在深化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2018年,上海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十大评估指标,一口气推出56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两批共198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事项,办事环节平均压缩30.5%,办事时间平均压缩52.8%,目前99%以上的外资新设、变更事项通过备案方式办理,办理时间缩减至3个工作日,“亲商、安商、留商、富商”的投资环境逐步形成。
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感受到了变化。2018年7月,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正式签约,落户上海。5个月后,该项目便拿到施工许可证,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被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称赞为“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开放的环境不断优化,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纷沓而来,5万多家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以占全市2%的企业数量,贡献了上海市1/5的就业、1/4的GDP、1/3的税收,更创造了全市2/3左右的外贸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引资规模持续攀升,引资结构持续优化,总部经济量质提升。早在2002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办法,近几年多次进行修订完善,推动提升地区总部的规模和能级水平。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市落户跨国公司总部677家,外资研发中心444家,总部数量继续领跑全国。一大批全球龙头企业跨国公司总部落户上海,呈现出“在上海,为世界”的良好态势。
“上海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2018年“双十一”,上海跨境电商单量达到275万票,最高峰时达到每小时100万票,当天交易额达到3.9亿元,通关放行率达到98.4%,基本实现了“秒通关”。天猫、京东等电商反馈称,上海平台处理效率全国居首。
消费者畅享“欢乐购”的背后,是上海市持续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的不懈努力。
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申报时间由一天压缩到半小时;船舶进出港手续,由两天压缩到两小时。4月11日,在上海口岸中心,记者体验到了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带来的便利。2014年2月启动建设以来,经过多次升级完善,目前这一窗口对接22个部门,服务27万家企业,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20亿元。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建立,让昔日的人工跑腿,变成了数据跑路,也使得“信息互换、监督互认、执法互助”变成现实。眼下,这个单一窗口支撑全国1/3进出口贸易量,成为全球进出口业务处理规模最大的单一平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上海单一窗口的建设经验。
而这,仅仅是上海自贸区向全国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中的一项。
经过总体方案的1.0版、深化方案的2.0版到全面深化方案的3.0版,建设5年来,上海自贸区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制度创新,累计有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尤其是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为自贸区改革最彻底、实施范围最广的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上海着重打造的又一开放平台。4月12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副总裁刘福学介绍,与首届相比,第二届企业展览面积将增加3万平方米,新增了新产品、新技术、新政策统一发布平台,新增展示大型机械和大型车辆的室外展场,新增高端消费品专区……上海用行动兑现“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承诺。
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国际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上海正围绕着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全面对外开放,提升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进入新时代,上海要承担起中央赋予的新使命,扩大开放是必由之路。”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城市能级提升要靠扩大开放来聚集资源要素,核心竞争力增强要放在开放的条件下思考实践。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立市、开放兴市,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全国新一轮全面开放的新高地、服务“一带一路”的桥头堡、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支撑,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上勇当排头兵。
(本报记者 尚杰 颜维琦 徐丹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