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1日 星期日

    回望历史中的家国影像

    ——“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特展掠影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1日 10版)

        1938年,战斗在浮图峪古长城。沙飞

        1927年,郊外。刘半农

        1941年,拓垦。吴印咸

        1949年10月1日,骑兵部队通过天安门城楼接受检阅。孟昭瑞

        1949年2月3日,炮兵部队进入北平城。杨振亚

        1938年,延安哨兵。吴印咸

        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故事,只是有一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在解放战争早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摄影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时,整个战区的视觉消息通过在街角、营房举办的临时影展播撒到战士和群众中间。拍照更是部队生活中的大事,每当发起冲锋之前,随军摄影师会给每位敢死队战士拍照。这是生命中的庄严时刻,也许是最后时刻。战士们隐约知道,由于物资匮乏,相机里很可能并没有胶片。但他们依然穿戴整齐,面对相机,摆好姿势,拍完或许是生命中最后一张照片后,冲向战场。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策展人高初在“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上为我们讲述的故事。近日在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之一,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影像为其主体部分。

        从摄影的群体而言,新中国图像的拍摄者是名字可查、数量有限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战争时期的摄影实践中增进了对于摄影的理解和利用,并创作了在半个世纪中能够被公众看到的绝大部分重要图像。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生没有办过一次展览,没有出过一本画册,人们很难把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图片和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在过去数年中,以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为主体的研究团队抢救性地围绕这批老摄影家进行口述史和家庭影像档案的整理。其中一些老人相继去世,但他们留存的底片、印相、手稿、木刻、日记等多种材料,使研究他们的生命史和作品风格成为可能。因此,本次展览不仅回望了中国摄影及影像机制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也围绕着这批摄影家的人生历程、艺术创作等视角铺陈展开。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高士明说,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学院里学的、画册上看到的完全不同的摄影,这些摄影经过血与火的铸炼、历史与岁月的磨砺,因而凝聚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照片中那些无名的山河、无名的人群,沉默、凝结、安详、强大。面对照片,我们看见那些风尘仆仆地行进在山河岁月中的战士背影,看见他们九死一生的命运。通过这些凝固的照片,我们与某些时刻照面,与照片中的那些人照面,与照相机后的那个人照面。

        除却展览本身的内容,本次展览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的特展。据高初介绍,国外重要的美术馆多数都有摄影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摄影部,是在10年的文献研究和3年建立馆藏、推进研究、进行国内外的摄影展览活动之后顺势而为设立的,旨在为未来国内外机构间的展览合作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一位嘉宾在展览开幕后的研讨会上表示,摄影部的成立,不是一家美术馆设立一个下属部门这么小的事情,这标志着摄影在中国,从一个“摄影的媒体时代”开始走向“摄影的美术馆时代”。本此展览将持续到4月30日。

    ——编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