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04版)

        “这是一场群策群力的战役”“提速总在换挡时”“我们需要的是搞创新、抓落实”……近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名普通职工的一则“金句频出”的随笔,引发该院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共鸣,在朋友圈被大量转载。

        从徐州最早的西医诊所,到领航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领域的大型三甲医院,已经历两个甲子的徐医附院,从去年起提出了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时代潮流,纵有迂回或湍流,终难阻一江春水。”徐医附院党委书记、代理院长王人颢第一时间给这名职工进行了回复,并以几倍的文字对转型内涵进行阐释。当不少城市大型公立医院还未找准自身定位时,徐医附院已经打响了转型发展的第一枪。

    “减”与“增”的智慧

        走在徐医附院宽敞清爽的病房走廊上,很难想象到一年前的这个地方到了“床满为患”的地步。

        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医疗中心,要满足苏鲁豫皖四省近1.5亿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而徐医附院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医疗龙头,一年的门(急)诊量曾达到280多万人次、开放床位数量超过6500张。

        “病床数量虽是衡量医院效益规模的重要指标,但绝对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出路。”2018年的6月,刚上任的王人颢意识到,徐医附院床位的规模量虽然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但规模的过度扩张也带来了医保管控压力、管理缺失等问题,从而致使医患矛盾增加、诊疗质量下降、员工职业倦怠强烈。“为了医院更好地发展,必须要作出改变。”

        次月,王人颢等领导班子宣布了一件被业内称为“刀尖向内的自我革命”的做法:在全院范围削减1000张床位,实现全院零加床。“我们科室当时减掉了1/3的床位,起初我不是太理解。”风湿免疫科主任刘春梅回忆道,后来医院集中精力在治疗疑难杂症、创新研究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实现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才领会医院的良苦用心。”

        削减病床数量这一开创行业“自我革命”先河的“壮举”背后,是徐医人对公立医院由规模型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医院进一步列出了134项问题清单,并制定了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

        于是,作“减法”的发展方式不断出现,强力降低药耗占比、鼓励开展单病种、科学控制医保份额……正因为这种先破后立的决断,转型以来,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从9.39天降至8.08天,三四级手术率同比增长了17.3%,有效地提升了患者就医的质量。

    “慢”与“快”的哲学

        “以前工作繁忙,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也没有更多时间静下来学习,一个工作的机器又如何成为医学体恤者呢。”眼科护士长刘莉在谈及医院在徐州市率先正式施行双休制度的做法时,充满了认同感,“节奏虽然‘慢’了下来,但上班充满了精气神。”刘莉高兴地说。

        年近七旬的介入放射科主任祖茂衡,这段时期明显感觉科室的小王“有点不一样”:越来越爱读书了,以前从不侍弄花草的他一下子变成了“植物专家”。这让祖茂衡满是欣慰,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医务者,学会静下来、慢下来,是件好事。

        今年1月,徐医附院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号召领导班子成员不能只顾往前赶路,也要学会慢下脚步,聆听基层的声音。很快,全院上下形成了为医改建言献策,畅所欲言的好氛围。仅三个多月,就搜集到了几百篇建言文章,成为医院转型发展的“超级智囊”。

        王人颢表示,医务人员要做“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的新时代中国好医生。近几个月,徐医附院涌现了一批这样的“六有”代表,援疆干部ICU重症医学专家晁亚丽因成功救治新疆维吾尔族姑娘受到央视专题报道、祖茂衡教授获得徐州卫生40年终身成就奖……“慢”下来,让徐医附院不断储备起快速发展的力量,凝聚了人心,外化成了动力。

    “近”与“远”的卓越

        前不久,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在广州召开“2019中国医院竞争力大会”,并公布全国地市级医院百强排行榜,徐医附院蝉联第2位。王人颢在会上的一席发言赢得了许多掌声:“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大型公立医院要主动把握时代脉搏,融入改革大潮,实现发展新突破。”

        以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为目标的徐医附院,在转型发展时期,没有犹豫和观望,做出了一系列开拓务实举措:成立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选送优秀的青年人才到国外研修;梳理医院运行机制和制度,制定《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章程》;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系统整体升级和HRP、集成平台、数据中心等上线……

        仅半年多时间,住院病人次均费用大幅下降,单病种增长率上升了近10%,医院的药耗占比降至25%,新增两个院士工作站……著名医改专家魏子柠赞誉,徐州附院的转型发展迈出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重要一步。

        王人颢坦言,“近”与“远”都需统筹考虑,医院自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以来,各项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转变绩效核算方式、重新审视自身服务以及员工之间的磨合等,是当下必须要面对的。

        “站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医疗制高点,汲取着122年附院人接续传承的文化养分,拥有着4000多名干部职工聚合的强大力量,我们没有理由须臾懈怠。”目光再次回到王人颢给那名职工的回复上,“在不久的将来,徐医附院会在涅槃重生后更加辉煌。”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