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拉玛诺夫是当今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之一。他1984年考入国立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与俄大多数汉学家先学习汉语再选择专业不同,他先确定下来自己的哲学专业方向,然后为学好中国哲学刻苦攻读汉语。在大学,他发表了题为“孟子的分工观念”的讨论会摘要,阐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理念。1989年春天,大学毕业后的他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录取为副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冯友兰的新儒学。此后,他在俄科学院远东所、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潜心研究中国哲学。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当前研究方向。
拉玛诺夫: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季塔连科院士,正是由于他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够坚守初衷。
我一直都铭记季塔连科院士的教诲,“如果剥离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去研究当代中国,将一事无成”。即使在今天,我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睿智思想。在季塔连科院士的指导下,我不仅研究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的哲学成就,还有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哲学思想。通过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我系统研究冯友兰的立场、思想变化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
现在,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政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来说,之前有关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记者:作为当代中国问题专家,您如何看待中俄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一结论?
拉玛诺夫:俄中关系发展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需要。自1992年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已经过去了27年。这些年里,俄中双边关系一年比一年好,并完全符合我们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共同利益。在俄罗斯,不乏有人希望俄中关系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那种同盟关系。但我更理解中国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结盟”是20世纪冷战遗产。
在俄罗斯看来,中国是其最重要、最有前途、最可靠的伙伴。2014年以来,俄承受了来自政治、经贸等各个领域的外部压力。对中国过去5年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俄罗斯心存感激。
记者:在中俄即将迎来建交70周年的今天,如何让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
拉玛诺夫:通过俄中政府、经济界以及知识界的共同努力,培育两国关系的正能量在积蓄、负能量的市场越来越小。
用“‘背靠背’式的相互支持”来形容俄中各领域的合作态势,我认为十分恰当。与此同时,俄中知识界还应该加强“面对面”“眼看眼”的交流和联系。对于两国知识界的深层次交流,俄中两国政府应考虑做出一些制度性的安排。例如,中国、俄罗斯有关部门在评定职称时可考虑将对方国家报纸和杂志纳入核心期刊,提高认可度。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两国知识分子作用,更好培育、提升俄中友好关系氛围。
记者:中俄两国“民心相通”工程建设得怎么样?
拉玛诺夫:俄罗斯年轻人对中国的看法、评价越来越正面,越来越好。同我这个年龄的俄罗斯人相比,他们看的是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的中国。一些在上海读书的年轻人去年告诉我,中国很安全、很舒适,服务领域要比俄罗斯先进得多。与此同时,中国年轻人也对俄罗斯展现出浓厚兴趣,希望更多了解当代俄罗斯。
我认为,只要两国继续扩大友好的政治基础,拓展和深化经贸、投资领域合作,知识分子之间加强交流和联系,俄中关系发展不仅前途是光明的,而且道路也不会出现大的曲折。
记者: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举行,您对此有何期待?
拉玛诺夫:过去几年,世界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完成了总体布局,未来将更加聚焦重点、精雕细琢。我坚信,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2015年5月,习主席和普京总统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协议。此后,俄一再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俄方实现国家项目,减少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的对接障碍有助于拓展欧亚统一的经济空间。显然,俄对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支持的,态度是真诚的。
拉玛诺夫最后说,中国当代的治国理政理念实现了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狭隘国家利益观的超越,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向世界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本报莫斯科4月15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