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工作996,生病ICU”的话题讨论还在继续。这个最初由程序员群体发起的活动,在引发舆论热议后,又有多位互联网大佬公开表态。但与此同时,争议也越来越大。
在理性讨论这个话题之前,需要声明几个前提。比如,反对996,并不等于否定工作、拼搏的意义,更不是好逸恶劳;再比如,老板和员工等不同群体在看待此问题上呈现出立场、视角的差异,也是996的现实复杂性的一部分。
目前对996在法律和现实层面的对与错,同情和无奈,讨论已经较充分。但其实就长远来看,以996为代表的高强度工作模式的弱化,是迟早的事。应该看到,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在工厂工作”,到“996引发抵制”,这绝非偶然,它背后其实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时下,不仅是996工作制遭遇更多抵制,连“奋斗”“成功”的社会含义也变得多元化,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会有所侧重。另外,996工作制遭到抵制,不仅仅反映出部分人对高强度的工作开始反感,其中也不乏对高强度工作背后的回报是否对等产生了动摇。
996与现行劳动法律方面的冲突,自不必说。所以,尽管996是不少行业的常态,但却很少有企业将其写入公司的管理制度之中。这次众多互联网大佬的发言,也一再强调不会强制推行996。然而,置于现实语境下,强制与自由选择的界限,却未必那么分明。
比如,当加班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即便没有制度上的强制,它也可能导致不少人被裹挟到加班之中。在这种普遍的大环境下,不能低估加班的严重性,也不能高估员工对加班的自由选择权利。此轮有关996的讨论,不一定能够给承受加班之苦的人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但理性讨论,应该让更多人清醒意识到,我们过去的高速发展,无论是社会整体层面,还是某个行业,其实都离不开一种超常规付出的支撑。
然而,这种“汗水模式”,无论从行业发展,还是从整个社会的财富、幸福感增长的角度,都未必是可持续的。一方面,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整体上对于工作与休闲的平衡,会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拼搏和汗水,但超常规的时间和劳动付出所带来的边际效益,正在衰减。并且过于依赖这种模式,也可能抑制企业在管理优化和创新上的动力与潜力。
其实,不只是显性的996要被价值重估,在当前的智能手机时代,工作与休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隐性的“工作绑架”,也需要被更理性地审视。当然,在工作与休闲上找到一种新的平衡,是大势所趋,不仅更多的个人会愿意去追求,优秀的企业也应该看到其中的人心所向。
(作者:任然,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