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4日 星期日

    “用音乐在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电影《音乐家》背后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刘欣伟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4日 08版)

        《音乐家》宣传海报 刘欣伟供图

        《音乐家》电影剧照 刘欣伟供图

        【“一带一路”进行时·丝路故事】    

     

        在4月13日开幕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开幕影片《音乐家》甫一公映,就引发了观众和电影界的特别关注和一致好评。《音乐家》讲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流离失所,在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后,以音乐创作激励中哈人民抗击法西斯的故事。80年前的1939年4月13日,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80年后的这一天,《音乐家》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公映,这是一个值得书写的日子。

     

        《音乐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战略对接在人文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开启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合拍影片的历史,是中哈两国政府间电影合拍协议的启动项目。该片由胡军、袁泉和阿鲁赞·加佐别可娃、贝里克·艾特占诺夫等中哈两国知名优秀演员倾情出演,见证了中哈两国人民心心相印、亲如手足的深情厚谊,用音乐架起了一座两国人民间永固的友谊之桥。北京国际电影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

     

        《音乐家》由北京闪亮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影集团共同出品,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

     

    一个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期间,在首都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主席向包括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内的现场听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音乐家》出品人、北京闪亮影业董事长沈健说:“很多人并不熟悉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这段故事。受这段故事的召唤,同时在光明日报驻阿拉木图记者贾铁军(也是本片首席历史顾问)的动议下,我产生了将其拍成电影的念头。”2016年,沈健开始了赴哈考察取材之旅,亲身了解那一段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历史。

     

        1940年,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和著名导演袁牧之等人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莫斯科,为延安电影团拍摄的首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和配乐。冼星海化名“黄训”、袁牧之化名“李涛”,出发前毛泽东在杨家岭为他们饯行。冼星海等人抵达莫斯科后,通过第三国际将《延安与八路军》的底片交给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洗印。不料几个月后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冼星海一行不得不启程返国。但是,由于新疆军阀盛世才反共,冼星海一行被挡在国门之外。冼星海与袁牧之等人走散,只身于1942年底流落到苏联境内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府阿拉木图,处境险困。

     

        一天,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一家音乐厅门前发现了怀抱小提琴孤坐在皮箱上的冼星海。当时的阿拉木图属于战时后方,大量人员从前线来此躲避战乱,拜卡达莫夫家里已接纳了数位来自莫斯科等地的音乐界友人,日子十分艰难。但拜卡达莫夫仍将冼星海安顿在其姐姐达纳什家中,姐姐的丈夫在20世纪30年代遭到错误镇压,达纳什母女挤住在只有一个房间的居所里。冼星海的到来无疑给她们带来巨大压力,但也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欢乐。达纳什的女儿卡利娅当时只有6岁,刚读小学,每天教冼星海俄文,冼星海和孩子感情日深。

     

        沈健介绍:“我在阿拉木图拜访了已80岁高龄的卡利娅老人。老人见我如见亲人,她回忆起和冼星海一起生活的岁月,数度流泪。她说:‘直到我自己长大并有了孩子才能体会,冼星海当年有多思念他自己的女儿,他把对自己女儿的爱都转给了我。我将冼妮娜一直看作亲妹妹。’20世纪80年代,她和冼妮娜第一次见面,两人紧紧拥抱,‘那一刻真正成了一家人’。”

     

        战争结束后,阿拉木图的人们才知道“黄训”的真实身份。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终年40岁。冼星海以其杰出的才华和成就,也因其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被写入哈萨克斯坦音乐史,赢得哈萨克斯坦音乐界的尊重和哈萨克斯坦当地人民的爱戴。

     

        “我们决定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拍成电影。”沈健说。

     

    他为当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音乐家》剧本创作历经四稿,项目团队历经两年多的实地调研和对当事人的采访,克服了种种困难,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片总制片人、北京闪亮影业总经理王晓燕介绍说:“我们在哈萨克斯坦调研期间,深切感受到冼星海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哈萨克斯坦。”冼星海在哈期间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创作,其代表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是为纪念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牺牲25周年而作,作品讴歌了阿曼盖尔德壮丽的一生,激励了无数当地人民抗击法西斯。冼星海为了更好地研究英雄生平,亲自到哈萨克山乡深入生活。

     

        冼星海还创作了《哈萨克舞曲》等大量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为当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冼星海努力汲取当地民族音乐养分,并以自己敏捷的乐思,将许多曾经在商路、驼队、绿洲奏响的哈萨克民歌改编成小提琴曲和钢琴曲,成为振奋人心的力量,激励人们为抗击日德法西斯而战。他还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音乐》等论著。

     

        而此时的冼星海经常面临着生存和病痛的折磨,不仅疾病交加,甚至把自己的衣服和手表等拿到市场去,可卖得的钱还不够供给几个月的生活,时常面临断顿的窘境。1944年底,冼星海开始患病,不仅肺部结核,还有肝肿、腹膜炎和心脏病。病中的冼星海虽然身体羸弱不堪,但从1945年1月至战后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期间,仍坚持完成了《中国狂想曲》这部取材于中国各地民歌、六个乐章贯穿一体的恢宏力作。

     

    “冼星海大道”——唯一用独联体以外的名人命名的街道

     

        在阿拉木图的拜谢依托夫街与舍甫琴科路交汇处,一幢陈旧的两层小楼或许很难引起路人的注意,但小楼一层一个简朴的单元却与20世纪中国一个伟大的名字连在一起——70多年前浪迹哈萨克草原的作曲家冼星海就曾栖身在此。

     

        1998年7月,时任中哈两国领导人来到这里,共同为冼星海纪念牌举行了庄严的揭牌仪式。同年,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为纪念冼星海,还在阿拉木图命名了“冼星海大道”,这是该国唯一用独联体以外的名人命名的街道,与其毗邻的则是“拜卡达莫夫大道”。当年,拜卡达莫夫和家人一起用战时那每天600克的面包与冼星海共渡艰辛。今天的人们或许已难以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600克面包所蕴含的情感与生命价值。也正是哈萨克朋友无私的友情和青年作曲家对祖国、民族的热爱,重燃了冼星海创作的天才之火。

     

        在“冼星海大道”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话:“冼星海用音乐在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愿中哈友谊世代相传。”现在,冼星海曾居住的房子已被改建成博物馆,他的很多作品仍在哈萨克斯坦的剧院和音乐厅上演。

     

        从悠悠的驼铃,到抗战的怒吼,从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两千年来,一条丝绸之路,把沿途的人民连接在一起。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17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广泛的共同利益,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为发展两国关系和深化互利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让我们携起手来,弘扬传统友谊,共创美好未来!”

     

        (本报北京4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刘欣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