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3日 星期六

    专家研讨:

    阳明学的品格

    作者:本报通讯员 许 伟 刘林静 本报记者 李亚彬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3日 06版)

        近年来,王阳明和他创立的阳明学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王阳明一生知行合一。阳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阳明学的优秀思想传统值得我们珍视,深入研究阐发阳明学对于解决当下诸多文化问题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孔子研究院主办的“阳明学与近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中外学者形成的共识。大家认为,阳明学产生于明代,几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富有活力、生生不息的精神传统。阳明学的包容性、普遍性、实践性品格,使得作为儒学义理发展之高峰的阳明学始终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长的系统。这也是近现代学人在思索文化赓续、民族复兴问题时不约而同地以阳明学为重要资源的原因所在。

     

        关于阳明学的包容性,与会者认为,宋代理学的发生以儒学为本吸收了佛老思想智慧而成为一种新形态的儒学。阳明学也是如此,体现了以一心融汇儒释道三教的观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说,王阳明通过融会儒学与易学而建构了心学,其心学境界超越了佛教的虚寂境界。在浙江理工大学蒋海怒教授看来,清代以来中国思想的发展中存在一条佛学与阳明学融合的线索,这是我们理解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增光认为,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等近现代哲学家虽主张各异,均秉持阳明学的包容性品格,吸收佛教与最新的西方哲学思想,自觉地在阳明学的基础上“接着讲”,构建了“生生之谓易”的“新心学”,成为今天中华文化复兴的宝贵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外籍教授谢林德、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天杰、贵州大学教授张明等专家以章太炎、梁漱溟、钱穆、牟宗三、唐君毅等近现代思想家为对象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学贯中西的学者在讨论科学与人文孰轻孰重等课题时,无一例外都受到了阳明学的深刻影响。

     

        关于阳明学的普遍性,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有言:“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王阳明则说:“良知是人人具有,个个圆成。”这正是陆、王对心学普遍性的注释。与会者一致认为,阳明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王阳明身后的500多年里,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曾国藩、康有为、毛泽东等都是他的“粉丝”。阳明学传到日本,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一种指导思想。复旦大学教授吴震指出,应重视阳明学覆盖东亚的普遍性,否则就会陷入偏激的特殊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使阳明学丧失生命力。复旦大学教授邓志峰强调,不能以个体的意念或私心为良知,否则就背离了良知的普遍性。吉林大学讲师张慕良对英语学界关于阳明学的丰富研究成果做了介绍,勾勒了阳明学走向世界、与西方哲学对话的脉络。

     

        关于阳明学的实践性,与会专家认为,王阳明强调“事上磨炼”“知行合一”,使得阳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熊十力甚至认为阳明学的“知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有学者认为,阳明学提倡反省,主张提升自我人格,接地气,易懂易接受,在民间获得了广泛的实践。同济大学陈畅教授、清华大学高海波副教授谈到了王阳明“万物一体”观念对梁漱溟的影响,认为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受到阳明学启发。

     

        (本报通讯员 许 伟 刘林静 本报记者 李亚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