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2日 星期五

    让逝者有尊严、生者得慰藉

    ——记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

    作者:本报记者 任欢 本报通讯员 曾冰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2日 03版)

        22年来,他坚守岗位,精益求精,并推动遗体修复技术数字化,赋予传统“手工活”新生命。他说:“我不能挽救生命,但,愿在生命告别时,留住岁月芳华。”他就是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2019年4月2日,王刚获颁民政部最高奖项孺子牛奖。

        1997年夏天,王刚来到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工作,拜师学艺。“我第一次走进遗体化妆间,工位前是一位久病离世的老人。触碰他的身体时,冰冷的感觉顿时透过指尖传遍全身,我的手指不禁微微发颤。后来师傅慢慢地握起逝者的手掌,告诉我说,握住他,才会有温度。”王刚说。

        就这样,王刚紧紧握着死者的手,一握就握了22年。他说,这是一份传递温度的工作,化妆间里来了又走的年轻人很多,只有他最后坚持了下来。日复一日,他掌握了许多遗体处理技能,但也在实践中发现了当时整容技术的不足。

        “我曾经为一个高楼坠亡的小女孩化妆。十几年前的整容技术,只能将外表伤口简单缝合,小女孩幼小的面容上那不忍直视的创伤,即使用最小的美容针细细密密地缝合,还是收效甚微。遗体告别时,看到女孩的母亲用双手抚摸每一寸被缝合的伤口,我也潸然泪下。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还原逝者容颜,让最熟悉的样子永远定格在家人心中。”王刚说。

        看似简单的容貌恢复,背后是交叉学科的支撑。为此,他从人体结构知识学起,然后是解剖学、病理学、防腐学、素描等,越学越有兴趣。他的办公室里放满了人体结构图、人体模型、头骨模型、相关书籍等,他抓住一切碎片时间钻研。晚上和周末,他去医学院“蹭课”,一“蹭”两三年,老师们也称他为“编外学生”。2002年,王刚争取到了去加拿大深造的机会。回国后,他把学到的病理解剖、殡葬心理、防腐整容、公共安全等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融入国内遗体整容化妆技术中。

        王刚并不满足于手工修复技术的提高,还积极探索3D打印技术,将3D技术引入遗体修复工作中。他运用骨骼复原技术和胶原填充等技术还原逝者容颜,并通过计算机三维扫描、虚拟成像、定点测量,通过3D雕刻机,迅速刻出面部轮廓,形成一个“定制面具”,覆盖在逝者脸庞上。这样一来,加快了遗体整容的速度,降低了整容师的工作强度。2016年,王刚领衔的全国首家“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在龙华殡仪馆成立,利用先进三维建模技术能够在3个小时之内实现面容还原,再现逝者生动仪容,相似度可达95%以上,这标志着遗体修复技术由手工化迈向数字化时代。

        “在我眼里,以一种热爱、执着和坚持,运用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帮助逝者还原容颜,让逝者有尊严,让生者得慰藉,让回忆更美好,这就是殡葬行业的工匠精神。”王刚说。

        (本报记者 任欢 本报通讯员 曾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