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豫剧《朝阳沟》誉满全国

    新时代《重渡沟》开拓扶贫现代戏新思路

    作者:傅谨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0日 15版)

        河南豫剧院三团是国内戏曲现代戏创作演出领域的重镇,在20世纪50年代就因豫剧《朝阳沟》誉满全国,近年新创作的豫剧《焦裕禄》更代表了新时代戏曲现代戏的新高度。但豫剧三团并未停止新的追求,现代戏《重渡沟》又将以新的面貌呈现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

     

        豫剧现代戏《重渡沟》取材于真实的故事,重渡沟是河南洛阳真实存在的地名,曾经一贫如洗,在驻村乡干部马海明的帮助下,通过数年建成了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在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完好的保护。没错,豫剧《重渡沟》的主人公,就是这位带领重渡沟摆脱贫困局面却英年早逝的功臣马海明。

     

        如果说扶贫攻坚和生态保护是当下两大时代主题的话,这个故事恰好典型地将这两大主题有机结合为一体。该剧巧妙地从这一独特角度切入——重渡沟的农民要摆脱贫困,但是用掠夺性地开采资源这种牺牲环境的脱贫致富道路,代价巨大且不可持续。所以,马海明的工作不仅是扶贫,更要说服与团结民众,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找到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这样做当然会遇到阻力,很可能要牺牲部分人的短期利益,而且并不一定为所有群众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其中的错综复杂恰恰为戏剧家提供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的空间,并且为戏剧人物的塑造,提供极具价值的丰富的精神养分。

     

        豫剧《重渡沟》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该剧把主人公马海明塑造成重渡沟的美与价值的发现者,他并不是先知,但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与认识美的眼睛,所以才有可能帮助重渡沟找到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的道路。这样的戏剧构思有关键性的升华,马海明之所以能够让重渡沟成为乡村振兴的范本,不仅因为他忘我无私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更由于他拥有知识与智慧,这才是新时代的扶贫干部应有的资质。

     

        这样的描写和塑造,让豫剧《重渡沟》得以大幅度地超越同类题材的作品,成为当下少见的成功的扶贫题材现代戏。毋庸讳言,当下戏曲创作领域扶贫题材剧目的井喷,令人喜忧参半,其中暴露出创作的许多问题,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某些剧团和创作者满足于完成任务式的简单化跟风。由于缺乏对农村贫困现象的切实认知与脱贫攻坚之艰难的深切体会,很容易表面化地、功利性地和想当然地处理扶贫题材。农村脱贫好像只欠驻村干部引导,还有人将贫困地区的农民写成群氓。豫剧《重渡沟》恰恰在这一方面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该剧的最新版本,勇敢地涉及了主人公马海明扶贫的失误,他曾经听从上级指示让群众刨掉红薯种烟叶,结果全村人血本无归。然而马海明没有因这次挫败而选择逃避,他是能改正错误、汲取教训的,他为重渡沟设计的通过开发旅游脱贫的新方案,凝聚着他多年踏勘的心血,因此他不再是个靠拍脑袋决策的莽夫。驻村的过程,就是他成长的道路,这是豫剧《重渡沟》修改过程中的新收获,这一笔之所以有特殊的价值,就在于它既写出了扶贫之不易,也在用戏剧化的方式警醒我们,当代中国扶贫史上固然成就斐然,也决不缺少弯路和教训。

     

        确实,豫剧《重渡沟》里的主人公马海明,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圣人,他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与重渡沟及当地民众之命运的交集,这样的马海明才显得更为立体。在戏曲舞台上塑造真实感人的新时代优秀基层干部形象,让英雄模范人物令观众接受和信服,始终是戏曲现代戏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现代戏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说豫剧《重渡沟》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那是由于主演贾文龙充分发挥了出色的造型能力,切实把握了主人公作为基层乡干部的特点,让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一位真实可信的基层扶贫干部。

     

        贾文龙没有一味地拔高马海明,把他演成白璧无瑕和高不可攀的英雄。舞台上的马海明活泼灵动,甚至有些许顽劣之性,有七情六欲,像几乎所有基层干部那样有升迁、进城的愿望,但又是有责任感的。这样的马海明突破了舞台上一般的英雄形象模式,如此才显得可亲、可敬,具备强烈的戏剧效果。在《重渡沟》创作过程中,围绕马海明形象的塑造曾经有过一些争议,一度有人担心让马海明挂着照相机到处拍照,并且热衷于参加摄影比赛,是否会有损于扶贫干部的形象,马海明的表演是否应该更正气凛然,显然,“样板戏”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塑造的“高大全”思想,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演出。面对质疑,河南豫剧三团和它的主心骨贾文龙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于是才有这位鲜活的马海明。

     

        当然,豫剧《重渡沟》还有提升空间。农村地区的大范围扶贫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作为第一推动力的新投资和引入具有现代管理思维与能力的经营者,重渡沟同样如此。剧中的马海明在这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既体现了创作者的思维局限,也需要现实生活提供更好的答案。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豫剧《重渡沟》将会补上这一笔,文艺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教科书,然而优秀的作品通过独特的角度切入生活,完全有可能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路。

     

        (作者:傅谨,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