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政课新方式】
走进浙江工商大学经济楼206教室,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艺术氛围。“通过思政学习与艺术兴趣的结合,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有了更强烈的认同。在绘画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感受推翻三座大山后的扬眉吐气;在绘画作品《中国梦》前,感受到了祖国的富强和伟大!”听课时,学生们屏气凝神,有的甚至红了眼眶。下课后,同学们向记者这样表达他们的感受。
这是一节针对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任课教师于希勇教授把思政课做成了“专业定制”。
“思政课也可以这么上,令人难忘!”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朱嘉怡回味不已地说。
“我们以‘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为原则,根据学生学科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分众化改革与创新,试图扭转思政教学中的同质化倾向,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副主任于希勇说。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每个学期,于希勇都会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这个学期,他是给艺术设计学院的大二学生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于是,他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课后留半小时让每位同学创作一件体现思政课元素的艺术作品。
尽管这份作业是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构思,可于希勇还是担心学生听得不够明白,在布置的时候还特意给出了一些选题参考,如人民币的艺术感转化、五星红旗为背景的精神诠释等。
动画班的姚同学听完课立马有了灵感,课后随手拿出马克笔,现场作画。他用京剧脸谱和剪纸相结合,完成了一件名为《中国精神》的思政艺术作品。
“通过思政学习与艺术兴趣的结合,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有了更强烈的认同。”学生朱嘉怡说,在创作之前,自己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课程插上艺术的翅膀,让思想引发激情的共鸣。尽管于希勇每年教授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但他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有一大部分和他们的专业相契合。“比如针对统计学专业的同学,我会更注重实践的模块,因为统计调研方面是学生专业所擅长的;而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更注重他们的时政热点评论……”
浙江工商大学要求思政课让学生在专业、兴趣等鲜活的艺术形式中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让同学们直呼“这样的思政课我们不想下课!”
记者了解到,浙商大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省情、校情和学生的实际讲授基本理论,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用1/3左右的时间开展互动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时事评论等。教师们除坚持“读写议教学法”外,更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时事评论教学法”、“微视频制作”、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乡土历史教学等教学法,扩大小翻转课堂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竞赛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试点。
浙江工商大学鼓励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该校还分步实现小班化教学或大班上课、小班讨论;采用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实践教学的有效沟通和管理平台。做好实践基地建设和“百校联百镇”工作。
(本报通讯员 林晓莹 本报记者 严红枫)